高博文
从小至今,徐汇一直是我心目中充满海派风情和文化气息的地域。闻名遐迩的建筑自不必说,那些藏在弄堂里的花园小楼也让我充满了好奇。求学时,老师住在永嘉路,每次去她家,进弄堂穿过小花园从户外的大石扶梯走上三楼,在门口摁电铃时心总是怦怦跳的……工作后,和徐汇的交集就越来越多了,我把她概括为“书缘”。因为好像所有的缘都是围绕着看书、读书、说书、听书而来的。
上海图书馆在旧址时,我已经拥有了一张借阅卡,新馆搬到徐汇后,我当然不能放弃这曾经让我引以为傲的待遇,在那里借书、买书、做过讲座,吃过好多顿饭,那里的读者食堂还是不错的。当然,渊源最深的要数徐汇区图书馆了,作为一名评弹演员,对徐图一直有一份知遇之情。也许因为评弹这个曲种俗称说书,评弹演员也被称为“说书先生”,是一个“书”字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这一近就是二十余年,在她的新馆落成后,我们一定还会走得更近更近。徐图的数任领导对评弹这一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代表性曲种的支持和传播让我们深为感动,曾经每个双休日的演出场场爆满,评弹艺术系列讲座讲了十多年,长三角地区的评弹名家几乎都到过了徐图,我也打趣地说:真的都要讲完了,要没啥讲了……然而一期期的讲座还是预约踊跃,气氛热烈,促使我们不断挖掘更多的精彩内涵去讲去弘扬。
近些年来评弹艺术在徐汇的多点开花让我们更深深感受到这个文化大区的精细手笔和高度自信。评弹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江南人最喜爱的声音,她被称为“文艺轻骑兵”,最善于贴近群众、反映时代、走进基层。国家非遗日上海评弹团在建业里举办的评弹金曲演唱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情景交融的沉浸式表演让人心旷神怡,网络受众达数百万之多。我们在徐汇区文化馆芳草书苑、田林社区文化中心的长篇连续演出和每年重阳、新年的惠民演出非但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还引来了全市各区乃至周边苏浙地区爱好者的追捧。天平街道66梧桐院·邻里汇,坐落的位置和颇有腔调的英式风格建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既是一个服务社区居民的综合中心,也是网红们打卡参观的热门景点。在我们和街道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那里也开设了评弹演出,很多老年朋友在价廉物美的邻里餐厅用餐,稍事休息后,可以喝着茶,欣赏一场评弹演出。我们的著名演员和青年新秀都会安排去那里献艺,根据社区演出的特点,演员们在说正书之前,会先说上一小段徐汇的故事,历史掌故、红色事迹、风土人情都是我们的说唱的题材。接地气、送到家门口的演出让观众们交口称赞。
一座城市的温度冷暖需要精细地维护,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需要坚定的自信。我们在徐汇的文明实践中热烈地感受到了这样的氛围,我们也会继续在徐汇这片文化的沃土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江南声音。祝福徐汇。
每一次别离都是为了更好地相逢。请读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