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森
宅家,翻阅程十发老当年所赠画册,发现有两张《小河淌水》很有审美辨识度、艺术叙事性及创作启示性。
发老是位热爱现实、拥抱生活、投身社会的画家,正是为了寻找笔墨上的突破及创作上的出新,1957年,36岁的他来到了彩云之南。他在跋山涉水、深入边塞、探访竹楼、观赏傣舞、聆听民歌之中,获得了创新的灵感及变法的媒介。他在傣族、景颇族、白族、哈尼族等的生活时空、社会形态乃至优美的舞姿、清新的歌声、婀娜的体态、艳丽的服饰中发现了灵动的线条、多姿的造型、绚美的色彩及诗意的语境,使他的画风为之嬗变与更新,由此打开了一扇崭新的艺术之门。为此,大量的云南题材作品从他的笔下喷涌而出,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最经典的即是《小河淌水》,从而标志着在当代中国美术艺苑中“程家样”的诞生。
画于1960年的《小河淌水》中,一位清纯美丽的傣族少女头戴斗笠,挑着水桶和陶罐踮足趟河,她一手拿着刚摘下的鲜花,一手提起裙摆,正回眸顾盼。此幅画的线条流畅飘逸、生动洗练。发老绘画有一句口头禅,就是“给你点颜色看看”。他用色大胆,敷色变幻,染色奇妙。此画的用色鲜艳亮丽而对比强烈,色感丰富而雅致温馨。少女身披的纱巾,中间是红、黑、白相间的裙腰,裙尾则色调过渡分明,交相辉映,既有国画传统的晕染之法,亦有西洋画的光影色调。此画的构图更是十分经典,突出了造型的场景性,极富舞蹈效果与镜头亮相,将女孩的风姿定格于瞬间。
发老另一幅《小河淌水》创作于1987年。在时光的流逝中,在岁月的折叠里,在笔墨的挥洒间,小河一直流淌在发老心中,从1957年德宏采风创作到1987年深圳再画,三十年的丹青涵养氤氲,从当年“程家样”的发轫到“程式风”的升华,发老都无限地眷恋着云之南。
为此,这幅《小河淌水》的线条更加遒劲恣肆而跌宕起伏,在笔墨晕化中表现细腻,湿润轻重间灵动多变。在用色上更加瑰美雍容,加重了红黑白的对比反差,并将陶罐放大移至腰间,原先浅蓝,此时深蓝,形成了鲜亮明艳的色调,极富视觉效果。在造型上更加精湛生动,通过拎裙踮足的高度来增强少女身姿之婀娜与动感气息。原先少女手持鲜花是半掩映于水桶后,而此幅则画于水桶前,更增强了清水出芙蓉的寓意性。少女回眸相看的眼神也更加专注倾情而活泼可爱,特别是少女的面容更加饱满俏美。此幅画还画出了少女足下清澈的流水及嬉戏的小鱼,不仅荡漾出舒缓优美的旋律,而且渲染了整幅作品的主题,从而弥散出盎然的生活气息。
如果说傣族民歌《小河淌水》是用真情来诠释的爱情颂歌,那么,发老的《小河淌水》则是用灵魂来演绎的丹青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