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面对“软裁员”,需要“硬维权” 加强招商引资  扩大有效投资 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大理的朋友们,欢迎来奉贤!”
第2版:要闻 2023-01-31

“大理的朋友们,欢迎来奉贤!”

以用人诚心换工人信心,今年上海首架返岗务工包机抵沪

本报讯(记者 李一能)“各位云南大理的朋友们,欢迎来到上海奉贤,祝你们新年快乐!”昨晚6时许,181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务工人员乘坐的奉贤—大理“点对点”专机,顺利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这也是今年上海首架返岗务工包机。

奉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鲁瑛来到机场接机,向务工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并送上慰问礼包。为什么会选择上海奉贤?务工人员们的答案不尽相同,但奉贤区人社部门和企业真心、真诚、真挚的姿态,无疑对他们最终的决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远赴云南真诚招工

“你看我这身衣服,红配绿特别喜庆,今天特意穿着它来欢迎云南的朋友们,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离航班抵达还有半小时,鲁瑛身穿新年盛装,早早地率队等候在接机区域,准备迎接贵宾——181名云南大理务工人员。这场“千里招工”发起的缘由,要从不久前一些企业的困扰说起。

随着新年来临,冲刺发力箭在弦上,奉贤区内不少企业正铆足劲准备拼搏一场。但产能增加了,人手不足成了最大的心病。例如,上海福铁龙住宅工业发展有限公司去年新增了一个工厂,目前急需一线工人。奉贤区管理部门走访时,获悉了企业反映的难题。

其实早在去年底,奉贤排摸了795家企业,通过智能数据分析发现,近半企业存在缺工状况。为此,奉贤区人社部门除了举行线下大型招聘会之外,更是积极筹备组织企业赴滇开展劳务协作招聘活动。于是在新年开工第一天,首批十多家企业远赴云南大理“招兵买马”,开启新一轮沪滇劳务协作,加上后续还有奉贤企业陆续前往云南,共计招聘岗位超过3000个。

在云南有句俗话叫“家乡宝”,意思是“哪里都不如家乡好”。面对普遍有着“故土情结”的云南乡亲,招聘能够顺利完成吗?鲁瑛告诉记者,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对于前往千里之外的上海工作,务工人员最主要的顾虑,还是担心不能适应上海的工作、生活环境。而且,除了一些返工人员,大部分人没有坐飞机出过远门。

要打消他们的顾虑,唯有捧出一片真心、真情。奉贤区人社局与云南对口地区相关部门开展了密切合作,举办了一场场现场招聘会。工作人员与当地求职者促膝谈心,详细介绍奉贤区的情况,让后方传来企业宿舍和厂区的视频,在手机上播放给他们看,并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暖心服务”关爱员工

经过了紧张高效的招聘沟通,首批务工人员已经确定可以立即出发,但机票此时很难买到,如何将他们尽快送达上海成了难题。为此,奉贤相关部门与航空公司协调,新增一班航班,包机保障好务工人员的来沪交通。经过多方努力,昨天包机从云南长水机场顺利起飞,载人抵沪。

昨晚7时,随着务工人员们来到接机区域,一场简短热烈的欢迎仪式开始了,这让他们感到惊喜又温暖。49岁的杨仕九是第一次来到上海工作,对于眼前的一幕深有感触。“我们只是普通的打工者,没想到会这么被重视。”杨仕九说,他现在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21岁的李世林来自大理南涧县,去年曾在奉贤工作过,度过了疫情阶段难忘的时光。“那段时间我被政府部门和企业照顾得很好,所以非常信任奉贤,过完年就回来了。”李世林说,他最大的新年愿望就是多赚钱,帮家里改善条件,而上海就是他的圆梦之地。

鲁瑛告诉记者,奉贤区人社局为务工人员准备了被褥、生活用品等“安家礼包”,随后派“点对点”专车将来奉务工人员逐一送往企业。接下来,奉贤将持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全力做好在奉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擦亮“暖心服务”奉贤品牌。随着今年连续8场云南招聘会的进行,还将有多批云南大理务工人员来到奉贤,助力新年冲刺发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