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笑,要新鲜的 从《狂飙》带热《孙子兵法》我们又能够读出些什么? 《无名》:他们曾来过 “悬疑”“喜剧”,彼此成全还是相互拆台? 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第12/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3-02-05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荐读——

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1956年赵瑞蕻、杨苡携三个孩子摄于上海,《呼啸山庄》译于此时

黄裳(左)、巴金、杨苡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巴金家

◆绿茶

看到103岁翻译家杨苡先生过世的消息,让人悲伤。在此之前,女儿赵蘅老师知道妈妈感染后特别担心,联络各方安排妈妈住院,每天通过南京的亲人了解妈妈的病情。阳过转阴之后,她第一时间赶赴南京,陪护重病中的妈妈。

虽然只能在病房中陪妈妈过年,赵蘅老师还很乐观地写了一条公号:“总还有高兴的事。大年初一当晚,央视《吾家吾国》杨苡专题播出。采访时间其实距离现在只有五个月。我有幸在拍摄现场,亲见103岁的妈妈谈吐从容,和主持人王宁应对自如,回忆往事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屏幕上的妈妈双眸明亮,还是那么美,让人情不自禁会惊叹,折服。播出后我写下一段感想发给朋友们:‘今晚又见到神采奕奕的妈妈,对于守在南京为她病重担忧的我,百感交集!谢谢各位关注、厚爱,妈妈身上那种追求光明的生命力,永远鼓舞我们!’”

几天后,永远乐观、美丽的杨苡先生还是走了。我们只能在“文画人”群里向赵蘅老师表达哀悼。不久前,杨苡先生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出版,这两天一口气读完,对这位乐观、单纯的老太太又多了一层了解。这本自传其实是杨苡对自己少女和青年时代的回忆,尤其是西南联大时期的生活和情感。

这本自传主要回忆了作为少女和青年高光时刻的岁月,尽管还有漫长的后半生,但对于杨苡先生来说,没有那么多时代赋予的苦大仇深、恩怨情仇,尽管我们都知道,历经中国近代百年,作为知识分子,所要面对和承受的苦难太多太深重,但那些过往回忆起来不免让人感伤、难过。

所以,杨苡先生以她一向的乐观和单纯,回忆了自己最乐观和单纯的少年时代,交集过的那些人,既有师辈的像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刘文典、陈梦家、吴宓等,也有同辈的杨宪益、巴金、李尧林、赵瑞蕻、穆旦、马大任、巫宁坤、杨紘武、萧珊、王树藏、金丽珠等等,恰同学少年,那种情谊如今看来多么纯粹真实。

还有经历过的那些事,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中西女中的校园生活,和“大李先生”的懵懂情感,西南联大时期的启蒙,跑炮弹,结婚生子,以及重庆时期的家庭生活……这些经历看起来轻描淡写,实则都是大风大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回忆录我们看过很多,很少有像杨苡先生这么乐观、轻描的。有离别,有无奈,有辛酸,有欢乐。而在杨苡先生看来,“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百岁的杨苡,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里,更多兴趣在理书和翻看旧信旧物。一百年来,那些人,那些事,有说不完的话,回忆不完的情节。这本书自然也不能穷尽其所思所想。岁月呼啸而过,她一直在为离去做着各种准备,她从不讳言死亡,也从不失去盼望。她最喜欢引用《基督山恩仇记》里的结尾:“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当中:等候与盼望。”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