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人民大会堂前的畅谈 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数字基建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加快培养医学紧缺人才
第6版:全国两会/话题 2023-03-09
公共卫生、重症医学等人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代表建议:

加快培养医学紧缺人才

为了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呼吁,迫切需要加强医学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他解释,医学基础研究是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与临床诊疗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是发现致病新机制、寻找药物新靶点、研制新药和疫苗、促进医疗技术创新、提升疾病诊疗水平的关键和前提。

加强医学基础研究

他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分析道,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很大,生物医药产业只占GDP的10%,美国则接近25%。加强医学基础研究,以创新驱动发展,能够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锚定“0到1”的原始创新和“1到10”的临床转化,抢占现代医学发展的新领域和新赛道。

范先群建议,建立一流的基础医学研究平台,整合医学研究力量,凝聚医学基础研究人才,进一步加强医学基础研究。从重大临床问题出发,聚焦衰老与重大慢病、感染与免疫、肿瘤与组学等医学科学问题,开展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造一流临床研究平台

医疗卫生机构保障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力量。范先群说,对标世界一流医院,我国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在解决疑难重症的能力上仍有不足。如何提高附属医院的研究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以及新设备、新材料和新药物研制能力,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他指出,研究型医院是医院改革发展的创新高地,建设研究型医院能有效推动临床研究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提升医院临床诊疗能力。

他建议,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加强一流研究型医院建设,以平台能力建设提升、临床研究项目攻关为目标,打造一流临床研究平台,发展数字医学技术,进一步提升疑难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能力,在分级诊疗中起表率作用。

研究型医院建设包括加强数字医学能力建设、研究型病房建设、转化医学能力建设等。通过建设一流研究型医院,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策略用于疾病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发挥临床研究学科交叉的优势,形成从基础科学、转化医学、临床验证到上市后研究服务的完整体系和对应的转化路径。

提高紧缺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2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但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人均健康期望寿命只有68.7岁,提高我国人均健康期望寿命迫在眉睫。

“但我国公共卫生、重症医学和老年医学等人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存在不充分和不平衡的问题,亟须加强医学紧缺人才的培养。”范先群建议,一是增加国内一流医学院在公共卫生、重症医学和老年医学等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二是打造医学紧缺人才培养的临床基地和研究平台,三是提高医学紧缺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诊疗水平。

本报记者 屠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