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凯
绣眼鸟小巧玲珑,因其眼圈长着白色绒状的羽毛,在全身暗绿色羽毛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如同刺绣一样,因而得名绣眼。
在中华鸣鸟文化中,有著名的四大名鸟之说,绣眼跻身其间。在这四大名鸟中,与百灵、画眉和靛颏相比,绣眼体最小。它仪态秀丽,一副小家碧玉的范儿。独特的鸣腔叫口,是雄性绣眼的本色。小叙叫口时,音调千转百回,抑扬顿挫,层出不穷,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掷地有声,悦耳动听;放口大唱时,它昂首挺胸,张大嘴巴,从胸腔里迸发出连珠炮似的鸣声,就像勇士们嘹亮的冲锋号。带有金属声的唱口,气势恢宏,有着很强的穿透力。
在我国,笼养绣眼一直是文人墨客、寻常百姓的喜爱。清朝时期,苏浙一带民间盛行笼养绣眼之风。据说,那时候许多绍兴师爷的案几上,常见到放一笼绣眼,随着师爷研墨润笔或啪啪啪算盘珠子的响声,案几上的绣眼也会小叙吟唱,让劳心用脑的师爷顿觉神清气爽。绣眼食性简单、饲养方便的特点,使它从容地进入普通百姓家。一些贩夫走卒等市井人家的陋室或低矮的院落内,挂一笼绣眼,在锅碗瓢盆的撞击声中夹着绣眼动听的鸣叫,给贫困潦倒的生活带来丝丝心动的欢乐,仿佛从中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时光荏苒。笼养绣眼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同很多城市一样,上海的一些公园、绿地不时见到一些笼养绣眼爱好者在遛鸟。年长者宠养它,或许是从中健体强身,享受生活的快乐。年轻者爱恋它,或许是出于领略绣眼的风采,同时释放工作与生活上的压力。这,大概就是绣眼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