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爷爷”林楚材
我嘉书房收到特殊礼物——10个共享小书凳
“板凳爷爷”是谁?在安亭镇方泰社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响当当的名气,与他16年来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分不开:他用上万块废木料做成上千张小板凳,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今年88岁高龄的“板凳爷爷”,名叫林楚材,耄耋之年仍葆有一颗热忱的心。
近日,安亭新镇的我嘉书房收到一份特殊礼物——“板凳爷爷”做的10个共享小书凳,缓解了书房周末高峰时桌椅不够的情况。
小小“木工坊”
林爷爷的“木工坊”,是一个约30平方米的小院。走进小院,木锯、刨子、三角尺、锤子等工具应有尽有,摆放得整整齐齐,桌上还有一堆标注着数字的木条。
今天一早,林楚材就忙了起来。他从大小不一的木料中,挑选出合适的来加工制作小板凳。板凳虽小,也需要经过配料、画线、切割、刨削等31道工序,背后是数不清的汗水和付出。林爷爷虽说上了年纪,但依然精神矍铄、手艺娴熟。“刷刷刷”一阵响,随着木屑飘落,原本凹凸不平的废木料变得光滑起来。
邻居颜秋琴接到电话,匆匆赶来“取货”,她满脸笑容地说:“我家二宝今年上幼儿园了,这是林老师送给我们的第二个小板凳,之前还给做过一张小桌子,孩子们都很喜欢。”颜秋琴夸赞林爷爷做的小板凳,不仅样式精美,质量更是没话说。
在小区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收到过这样一个质朴的小板凳。有时林楚材还会根据大家不同的需求,为居民“量身定制”各种小家具。这些小凳子看着普通,却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便利。邻居马菊英告诉我们,她和几个小姐妹就很喜欢在闲暇时拿着小板凳围坐在一起,乘凉闲聊,好不惬意。
当起“小木匠”
林楚材是安亭镇方泰片区家喻户晓的“名人”,20世纪50年代,他踏上工作岗位后,在附近多所学校都工作过,大家都叫他“林老师”。1996年退休后,他和同是老师的老伴管永美一起经营过一家照相馆,后来店铺关了,两人过上了真正的退休生活。
真停下来,林楚材却觉得“闲得慌”。一天饭后散步,他发现路边有堆废木料,其中有布满钉子的方料,也有油漆斑驳的木板。他脑子一转,一个计划开始酝酿:这木料废弃了可惜,自己可以变废为宝,做几个小板凳出来。
说干就干!2007年12月,林楚材开始当起了“小木匠”。送出第一批小板凳后,废旧木料在他眼中就成了“宝贝”。一开始,是捡到多少料就做多少,后来随着一张张小板凳送进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家中,72岁的他定下一个目标:“我要在有生之年做1000只凳子送人!”
十几年过去,林楚材的手艺不断精进,小板凳也逐渐发展到“第四代”。说起不断进阶的小板凳,老人滔滔不绝:“第一代就是用钉子钉上去的,没有漆面;第二代开始,有人赠送油漆,所以凳子是五颜六色的;第三代……”从粗糙的原木小凳到统一的装饰面板,从螺丝钉到榫卯结构,凳子越做越漂亮精致。“拎起来虽然有点沉,但坐上去一定稳稳当当。”林楚材自豪地说。
鸣金“不收兵”
林楚材回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里条件艰苦,一张正儿八经的椅子都没有。因为侄子是木工,自己经常去观摩学习,久而久之,也算知道点门道。
“千凳计划”开始时,原材料来源让林楚材犯愁,他只能骑着电瓶车到处找。后来,他送小板凳的好事越传越广,不少热心人开始帮忙,有的提供废木料信息,有的送料上门。
“没想到他当初一个念头可以坚持十几年。”老妻管永美作为“助手”,经常在一旁帮忙做些补腻子、磨砂等活计。每送出一只小板凳,林楚材都会在小本子上记录下受赠人的名字和凳子的编号,管永美则在板凳背面写上日期。她说:“我们都曾是老师,无私奉献是我们的初心。能发挥余热,做些力所能及、让大家开心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2018年恰逢第34个教师节,林楚材做了34个小板凳送给学校老师。暑假天热,老人在家中忙得汗水涔涔,却甘之如饴。当这份“惊喜”送到每位教师手中时,大家都被林楚材的真情打动了。
如今,“千凳计划”已顺利完成,但林楚材鸣金“不收兵”。邻居们感叹,林老师十几年如一日,送出一个个亲手做的“木头宝贝”,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听到大家的夸赞,林楚材会笑着回答,做凳子已成为他的乐趣,有人需要他就送,直到做不动为止。
通讯员 蒋一超 魏明恺
本报记者 徐 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