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随想 静一静(插画) 一朵沉默的花 我们在这里“彼此照见” 外滩夜景 坐在地铁站哭泣的男人 在洛迦山怀孙大雨
第14版:夜光杯 2023-07-06

外滩夜景

丁旭光

在家整理资料时,看到旧作《品读新外滩》,扉页上外滩二期改造工程景观设计师吴威和灯光设计师沈勇写给我的溢美之词,让我回到2009年。

2009年,外滩二期改造工程竣工之前,工程指挥部请我为工程写一本内部传阅的报告文学。九个月后,我如期交上了十万字的《品读新外滩》。工程竣工之后,吴威请我在天文台餐厅吃牛排。看着外滩的夜空,想到灯光设计师沈勇,想到低调璀璨简洁和谐的外滩灯光。

外滩的灯光夜景,始于中国的第一盏电灯:1882年7月的一个夜晚,在南京东路江西路西北转角处,竖立起一盏弧光灯杆。从此,外滩便声名远扬,成为了上海的一张名片。

外滩面对开阔的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外滩的江面、长堤、绿化带及美不胜收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

外滩滨水区是上海的景观轴线,滨水区东起陆家嘴,西到万国建筑群,北到极负盛誉的外白渡桥,一直连到十六铺。在这全长1.7公里的空间里,鳞次栉比地矗立了52幢欧式老建筑。这52幢老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群。老建筑虽然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但建筑色调统一,其整体的轮廓和线条的处理,也是惊人地协调。

为了提升外滩区域的整体城市形象,改善外滩地区的环境、促进地区的功能发展,外滩曾进行过两次改造。今天的外滩灯光,依附于万国建筑群的轮廓线,保持了一种风格。作为婉转过渡的视觉配角,滨水区的灯光在色调和色彩上,没有喧宾夺主;在视觉效果上,滨水区的灯光成为连接南北外滩,联系浦西古典建筑群和浦东现代建筑群的中轴景观纽带。

站在外滩顶楼酒吧放眼望去,视野无比开阔:浦江两岸错落的节奏美,在江水悠悠中尽显。当柔和的月光融合于五光十色的灯海,外滩静谧而浓郁的朦胧美,便和谐于月色朦胧下的完美岸线;皓月当空下,江面缓缓行驶的游轮,是一道流动的风景;新月形的轮廓线上,既有浪漫的绵延一公里的灯光瀑布,也有流畅的引路星光;由一点点亮点连接而成的外滩长卷,舒雅而高贵。

漫步滨水区,举头仰望,感觉天、地、人融为一体。高高的连绵的空箱平台,让人坠入回忆的长河。空箱花坛的下照式浅灰色基调的侧壁灯,简洁而低调。站上宽阔的观光平台,两岸如梦如幻的夜景扑面而来:在这里,可以领略黄浦江的风采,可以远眺浦东陆家嘴地区的新姿。被暖黄色泛光照明勾勒的万国建筑,通体呈现金黄色柔美光环,与流光溢彩的浦东陆家嘴地标建筑遥相呼应。以偏白和偏暖色调为主的新外滩的灯光,保持了“见光不见灯”的原则。唯一见光又见灯的,是外滩临江一侧完全保持了老外滩氛围的颇具浪漫情调的街灯。

每当华灯初上,临江一侧的这条灯带便勾勒出外滩完美的新月形岸线,也成为外滩最有魅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滨水区的灯光兼顾古典和现代的传接,景观灯光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和谐与自然过渡。在这过渡中,外滩带着沉沉的暮霭,从古老的岁月中走来。

从江面上吹来的风,引领我依着江沿着堤坝继续前行。临江返身远眺时,散发着浓郁的异国情调的万国建筑群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球廊,巴洛克式的廊柱,还有西班牙式的阳台,在灯光的辉映下映现。

那一刻的我,似乎走进了神话传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