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辉教授(中)与养殖户交流六月黄长势 郜阳 摄
骄阳似火,养殖工人换上厚重的下水裤,走到蟹塘里,将地笼里的六月黄倒进大桶,推向岸边。大家伙儿围拢上去,“嚯,这张牙舞爪的,够大呀!”
与此同时,更早一批被捕捞的六月黄已经开售,“爬”进了市民的菜篮子。这两日,记者跟随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走访了松江数家水产专业合作社。王成辉说,六月黄要好吃,得看两个“时”:时间、时序。
大闸蟹界的“小鲜肉”
六月黄的烹调方法很多——清蒸、炒、炸、醉,总有一款让你喜欢。六月黄的“搭档”也很多,和咸肉并蒸,咸香入味,是炎炎夏日的下饭菜;和毛豆搭配,色彩明艳,味道“鲜得掉眉毛”;还有面拖蟹,听听也诱人……
其实,六月黄是大闸蟹界的“小鲜肉”,正处“少年”步向“成年”的阶段,尽管个头比不上成年蟹,但吃起来十分鲜美。这会儿,河蟹们正积聚能量,准备成熟前的最后一次蜕壳,所以蟹黄满满,而且这时候的蟹黄尚未结成膏块,只是半流动的黄脂,故称“六月黄”。
“在打造了‘黄浦江大闸蟹’区域品牌后,我们又推出特色水产品‘松江六月黄’,此时的六月黄多是公蟹,其壳薄、肉嫩、黄多,口感鲜美无比。”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5年的摸索,‘松江六月黄’已成为苏浙沪地区六月黄中的佼佼者,为申城百姓填补了成蟹在9月上市前的美味空档。”
螃蟹好不好看水草
在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养殖工人从桶里随意挑出两只六月黄,让大家“评头论足”,不一会儿,两个“小家伙”就“热得不行”,口吐泡泡表达抗议。
“螃蟹好不好,关键看水草”,王成辉向记者解释,精细化水草管理是养好蟹、大蟹的秘诀之一,而评判水草养得好不好,标准之一就是“养草不见草”。的确,塘面上空空荡荡,什么也看不见。
“水草在水下半米左右嘞!”养殖工人说,近年来,合作社积极探索复合型水草种植,以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苦草为主,可有效净化、改善蟹塘水质,为“松江六月黄”提供了上佳的生态饵料和蜕壳场所。
“河蟹在大夏天也能依靠水草避暑,别看人在岸边热得受不了,河蟹在蟹塘里,心情一定挺舒畅。”王成辉说。
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介绍,各合作社拓展多营养层级、“松江六月黄+罗氏沼虾”双主养等新型养殖模式,不断提高养殖过程经济效益。“松江六月黄”主要有两种养殖模式:一是精养模式,每亩近千只,夏季起捕销售一部分,为塘内其他蟹“腾房子”——成蟹规格更大,单只也需要更多活动空间;另一种是“松江六月黄+”模式,每亩不超过1500只,7—8月份全部捕捞销售,再利用“六月黄”的“遗产”——优良的蟹塘环境,继续养殖青虾与罗氏沼虾,增加养殖收益。
可供20万只六月黄
记者了解到,松江区有四家水产专业合作社养殖和销售“松江六月黄”,预计共可为市场提供“松江六月黄”约20万只。“6月初就有老客户来预订了,现在每天的销量在2000只左右。”昆秀水产专业合作社是其中一家,负责人顾红明介绍,“今年昆秀养殖了22亩六月黄,预计总产量在2.5万只左右,能销售到8月中旬。”
“六月黄要有好品质,得讲究两个‘时’——从上市时间来说,得是农历六月,而不可抢早在阳历6月就心急;从蜕壳时序来看,要是河蟹当年第三次脱壳后性腺没发育之际,这时六月黄是老壳、新壳都有,此时口感、营养俱佳。”王成辉告诉记者。
和挑成年蟹“青壳白肚”的标准略有不同,好的六月黄在刚蜕完壳后,颜色略微发黄,呈草黄色,“还可捏捏腿看结不结实,另外优质的六月黄腹壳会凸起”。
据悉,六月黄长途运输当前还是道难题,而本地六月黄则有了“地利”优势,在价格上也能更亲民。在王成辉看来,2023年以河蟹为代表的水产品将呈现品质提升但价格下降的趋势。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