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角亭飞檐翘角形似握得紧紧的拳头
古猗园俯瞰
微音阁
中国古典园林“虽犹人作,宛自天开”,上海在现代建筑之外,还有古典园林散落在市内,位于嘉定区千年古镇——南翔镇的古猗园不久前刚刚经历了40年来规模最大的保护性修缮工程,现已正式对外开放。夏日炎炎,古猗园中长廊逶迤,水阔天空,游人流连不去,负责修复工程的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葛虓告诉记者,此次修缮的23幢建筑中,有10幢位于明清历史核心保护范围内,因此,修缮工程确保文物建筑的安全是首要任务。在与古典园林风貌协调的原则下,他们根据每栋建筑现状情况都制定了针对性修缮方案。
既古典又现代
作为拥有500年历史的古典园林,古猗园的一些建筑意义已超越了艺术价值,是凝固着历史烟云的珍贵见证。
位于古猗园竹枝山顶的缺角亭,即补阙亭,始建于1933年,上次大修时间为1993年。命名为“缺角亭”,因为在始建之初就故意缺了一角——四角攒尖顶中独缺东北角,象征着当时被占领的东三省,另三个飞檐翘角形似握得紧紧的拳头,骨节突出,铁骨铮铮,表现了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全体中华民族团结同仇敌忾,誓要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建亭之后,人们称之为“缺角亭”,意为缺角志耻,勿忘爱国。拾级而上,高悬于亭内的“缺角亭”三字,由书法家胡问遂题写。仰头可见缺角亭方形平面,亭内四方藻井,图案十分精美。“这次的重新修缮,是在保留原有结构基础上,重点对破损的屋顶、断裂的檐角和掉漆的墙面进行加固和整修。保护建筑建造于不同的历史年代,具有非常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葛虓说。
在“缺角亭”的东北方向是微音阁,暗藏“不仅收复旧山河,还应有所建新”的寓意。微音阁建成于1947年,由当地知识分子组成的民间社团“微音社”募捐建成,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南翔的活动场所之一,嘉定地区的地下党员和先进知识分子抨击时政,反对内战,并创设文化书店、文化茶座,举办补习夜校等,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挂在微音阁里的《微音阁记》,是1982年古猗园重新修葺微音阁时,陆象贤亲自书写的。“微音阁的修缮,主要是勘察后对建筑需要修缮的部位进行保护性拆除,尽量保存历史构件。”葛虓特别强调,修老建筑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古建筑上坏掉的部分若要脱换,首先需要搞清楚原材料是什么,原工艺是什么,然后分析损坏的原因,或虫蛀或漏水或原来的结构就比较薄弱,只有正确分析原因,才能最后解决问题。
既随性又协调
一路走来,细观之下会发现古漪园里地坪的与众不同之处,几乎每间隔一段距离,都会出现一块拼花,这些拼花的拼法与材质都颇具心思,取材有鹅卵石、玻璃片、陶瓷片、瓦砾、缸的碎片……多为边角料的废物利用,但又经过工匠的精心挑选,有的用骑缝、有的用散铺形式拼出各式吉祥图案在迎来送往的厅堂前。工匠的细致入微之心体现于,缸片因为表面太过光滑,容易令路人打滑,尤其在雨天更不安全,因此,缸片拼花只能作为点缀在角落处觅见,而这些缸片雨过天晴后闪烁出的点点光芒又让人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发现它们。拼花的花心有海星状的,也有长圆石与圆石合围而成的,看似随性,又十分协调,“乱”中流露出匠心。据说,这是几十年前园内一位老师傅的精心“创作”。葛虓告诉记者,为了保护这些地坪,修复工程所需的种种建材,只能倚靠人工抬进园里,绝对摒弃工程车的隆隆车轮。
“古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经历数次毁坏与重生,渐渐改变了最初的面貌,我们要修复的是建筑的可识别性,保留下时间踏过的痕迹。未必回归到最原始的模样才是最佳的,也许把古建筑的面貌恢复到历史长河中的某一段,停留在那个时间点上,最恰如其分。”葛虓说。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