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应对气候变化亟需加强全球治理 北约为何非要“碰瓷”中国?
第16版:新民环球/论坛 2023-07-20

北约为何非要“碰瓷”中国?

郑海琦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郑海琦

北约上周在立陶宛维尔纽斯召开峰会,并邀请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会。会后公报对中国进行恶意抹黑,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随着北约“亚太化”程度不断加深,该组织将给本地区带来怎样的变数?本期论坛特请专家为您解读。 ——编者

1 北约将手伸向亚太

问:北约与一些亚太国家的合作进展到什么程度?

答:北约与一些亚太国家的互动起步较早,具有相对稳定的合作基础。北约与日本的对话与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与新西兰可以追溯到2001年,与澳大利亚和韩国可以追溯到2005年。

从战略层面看,北约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国签署了一系列协定。2012年,北约与澳大利亚签署《联合政治宣言》,是北约与伙伴国签署的首份协定。2013年,北约与日本签署《联合政治宣言》,阐明了两国共同战略利益和可以加强合作的领域。2012年至2014年间,北约分别与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日本签署了《单独伙伴关系与合作计划》(IPCP),正式建立伙伴关系。2014年北约发起“伙伴互操作性”计划后,上述四国也加入其中,提升与北约的军事交流与信息共享,其中澳大利亚还是北约“增强机会伙伴”的五个合作国家之一。

从外交层面看,2012年,时任北约秘书长拉斯姆森访问澳大利亚,并在北约总部会见来访的新西兰时任总理约翰·基。2013年4月,拉斯姆森访问日本和韩国,其中后者是北约秘书长的首次访问。

近年来,北约迅速强化对亚太地区的介入,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互动愈发频繁。2020年12月,上述四国首次参加北约外长会,讨论全球力量平衡转变和应对中国崛起。2022年5月,四国参加北约军事委员会防长会议。2022年6月,北约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峰会,首次邀请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西兰四国领导人与会。随后发布的《北约2022战略概念》提出,“印太地区”对北约非常重要,该地区事态发展可能直接影响欧洲-大西洋安全,北约将加强与“印太地区”新老伙伴的对话与合作,应对跨地区挑战和共同安全利益。

2023年1月,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先后访问韩国和日本,并与日本发布联合声明升级安全合作。北约还发起“印太未来”倡议,表示未来两年将由来自比利时、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专家探讨“印太地区”的事态发展及其对欧洲-大西洋地区安全的潜在影响。3月,北约合作安全司司长迪耶拉率领军事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两国高级军事和政治代表会面。本月,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举行的北约峰会第二次邀请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西兰四国领导人,会后北约与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均签署《个性化合作伙伴计划》(ITPP),涵盖反恐、防扩散、新兴技术和网络防御等数十个领域。新西兰也正在和北约加速推进ITPP谈判,预计很快正式签署。

2 配合美国“印太战略”

问:北约为何加速把手伸向亚太地区?

答:北约“亚太化”的迅速发展受到内外一系列因素影响。第一,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帮助美国分担对华竞争成本。尽管乌克兰危机延宕日久,但美国仍然将中国和亚太地区作为优先事项。目前,北约已经在战略文件中将中国认定为“系统性挑战”,无端指责中国挑战了北约的利益、安全与价值观。此次维尔纽斯峰会公报共15次提及中国,极力渲染所谓“中国的野心和胁迫政策”。拜登政府希望拉拢更多国家加入对华竞争的框架,扩大联盟覆盖范围,纳入更多所谓“志同道合的国家”以减少自身投入。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报告》明确提出,欧盟和北约越来越多地关注亚太地区,需要利用这个机会协调实施举措,从而实现效率倍增,在亚太和欧洲-大西洋之间建立桥梁。

第二,在乌克兰问题上获取更多支持,延续组织生命力和联盟凝聚力。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日韩澳新四国大力支持乌克兰,是制裁俄罗斯的主要成员,北约希望拉拢这些国家在乌克兰问题上形成统一阵线。尤其重要的是,尽管北约对乌军援已达700亿美元以上,乌方对军援的需求仍然很大,北约自身已难以填补缺口。此外,北约寻找新的战略方向有利于延续其组织生命力,防止来自欧盟的职能分割。即便未来乌克兰危机消弭,北约仍能够在其他地区发挥重要作用,避免再次“脑死亡”。

第三,北约主要成员国相继发布“印太战略”文件,呼吁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存在,为北约介入亚太提供了内在动力。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是最早一批发布“印太战略”文件的欧洲国家,随后立陶宛和捷克等小国也相继跟上,成员国的转向为北约“亚太化”提供了动力和理由。其中,2021年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是北约“亚太化”迈出的实质性一步。作为北约主要成员,法国在亚太拥有多块海外领土,力图保持稳定的前沿存在。自脱欧以来,英国也一直试图塑造“全球英国”的外交和国防政策,加大亚太地区存在有助于强化这一形象,摆脱传统的欧洲中心秩序观。

3 亚太国家并不欢迎

问:北约“亚太化”将对本地区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北约“亚太化”将对地区局势带来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阵营化和军事化,破坏地区长期稳定与安宁。

第一,北约在亚太地区的军力部署趋向常态化,进一步加剧台海、南海安全风险。此前,英国“伊丽莎白号”航母打击群高调穿越南海,并派出“里士满号”护卫舰穿越台湾海峡,宣布其两艘军舰将在亚太地区永久部署。德国也在二十年后首次派出驱逐舰前往南海。北大西洋理事会去年就台湾问题举行了首次专门辩论,美国鼓励北约其他成员国更多关注台海地区。未来,北约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将定期化常态化,穿越南海和台湾海峡的次数也将不断提升。

第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存在升级可能,威胁地区战略稳定。韩国总统尹锡悦在北约峰会上大谈特谈国际社会需要打击朝鲜发展核武器,与北约加强防扩散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未来,北约可能在韩国部署各类武器系统,这将进一步刺激朝鲜采取举措维护自身安全,导致半岛地区安全风险螺旋上升。此外,美国和北约的武器系统名义上针对朝鲜,实际上也可用于对中国战略力量的监视。

第三,北约的介入将冲击东盟中心地位,地区国家面临的战略压力增加。在美国“印太战略”影响下,东盟中心地位已经遭受冲击,各类小多边安全机制刻意分化了地区国家,东盟因而发布《印太展望》阐明自身立场。在AUKUS建立后,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就认为该机制将导致地区军备竞赛与核扩散,其他东盟国家也或多或少表达了对东盟中心地位面临的挑战和对地区稳定的担忧。东盟始终对“印太战略”保持谨慎态度,希望同时维持与中美的合作。一旦北约加大介入,亚太地区的军事化倾向将更加明显,东盟中心地位将再次被削弱,自身利益诉求也很难得到有效回应。更有甚者,在美西方对华竞争的主基调下,东盟国家不得不面临更多选边站困境,政策自主空间受到北约的挤压。

事实上,一些北约成员国也认识到深度介入亚太地区带来的风险。北约一直希望在日本设立联络处,但法国总统马克龙坚决反对,认为此举会导致北约的职权范围偏离北大西洋地区。此外,不少欧洲国家对中欧关系的认知并未完全趋于负面。今年4月,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在11个欧盟成员国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62%的欧洲公民渴望在中美发生冲突时保持中立,不认为中国是挑战和破坏欧洲的力量,也不认同拜登政府推行的所谓“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欧洲不应该像与俄罗斯脱钩一样与中国脱钩。在此背景下,北约的“亚太化”和对华竞争既“师出无名”,也不能获得内部强有力的支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