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
暑假出行旺季,出门的孩子多了,关于“熊孩子”的争论也多了。原本,大家批评公共场所哭闹跑跳的“熊孩子”,批评的是孩子背后不管不顾甚至推波助澜的“熊家长”。但最近围绕“熊孩子”的争论却有所升级,一种名为“厌童”的情绪在网络蔓延。
前几天,某位作家也在社交媒体记录了若干自己带孩子遭苛责的经历,引起家长大吐苦水。一边,家长抱怨现在带娃出门,一路战战兢兢,生怕一不留神惹怒他人;另一边,网友认为,家长管不好自家孩子,还怪舆论不宽容。评论区里有人提出要在交通工具、公共空间设置“禁童区”。
婴幼儿在公共场所不能自控的行为,绝大多数时候是其生理发展的表现,而非行为规范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倡导“呵护柔软的群体”,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之中。因为少数不文明现象就排斥整个亲子群体,是不公平也是不理智的。这样的争吵让人思考:“厌童”究竟是少不更事的时髦标签,还是不良自媒体故意引战抛出的流量密码?
在我看来,不该滥用“厌童”标签。放下偏见,携手探讨如何建立儿童友好、母婴友好的社会空间,这才是正道。这种探讨,除了社会成员要做好自我约束,更需要一个包容、便利的环境,能让多元化的声音更理智地探讨。带孩子的家长需要被包容,年轻人同样需要被包容,而有关部门更需要倾听和投入,来做更多人性化设置,如高铁设立“静音车厢”“儿童车厢”等,以满足多元化需求,让差异个体都能在公共空间找到各自舒适区,这才有利于社会共同进步,真正促进“儿童友好”“生育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