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戴龙兴(左)、爸爸戴雪华(中)向戴鼎赠送节日礼物 采访对象供图
“龙鼎千树园”成为远近闻名的“树文化露天博物馆” 江跃中 摄
今年的八一建军节,青浦区退役军人戴鼎收到了爷爷戴龙兴、爸爸戴雪华送给他的节日礼物:一盆小叶杜鹃盆景。两位老人叮嘱他:要继续做好抢救、守护当地濒临灭绝“乡土树种”的事业,为生态环境建设多作贡献。
自2013年开始,戴家三代人陆续从上海青浦和外省农村寻来濒临灭绝的“乡土树种”近百种,移植到他们在青浦区夏阳街道金家村建立的“龙鼎千树园”延续生命,进行抢救性保护。10年来,“龙鼎千树园”里的濒临灭绝“乡土树种”已有数千棵,成为远近闻名的“树文化露天博物馆”,助力守护“生态之源”。
“走村串户”寻找树种
戴雪华是青浦重固人,长年外出从事建筑行业。工作中,他发现当地农村因房屋动拆迁(征收)或实施其他建设项目,常有濒临灭绝的珍稀“乡土树种”随之消失,觉得非常可惜。“珍贵树种减少,对保持生态平衡是很不利的。”他萌发了抢救保护“乡土树种”的念头。
2012年,戴雪华在夏阳街道金家村看中了一块林地,面积约100亩,“有河流有良田,适合‘乡土树种’生存生长”。在街道和村里的大力支持协助下,戴雪华租下了这块林地,用来安置被抢救过来的珍稀“乡土树种”。第二年,“龙鼎千树园”建成了。
自此,戴雪华同时在老家和工作的地方“走村串户”,寻找目标。一天,听说重固中新村有一个竹园,因为动拆迁即将废弃,里面有珍稀“乡土树种”,戴雪华马上赶到现场,看到竹园里真有濒临灭绝的珍稀“乡土树种”,就和竹园主人谈起了“收购”话题。
第一次“出击”,戴雪华的收获不小,花几百元买到了几十棵树种。运输时,车子开不进去,只能靠人拉肩扛把树种运出来,人工费、租车费倒是用掉了几千元。
多年来,戴雪华几乎跑遍青浦农村,每年都购进大量珍稀“乡土树种”,“龙鼎千树园”里的树种越来越丰富多样。父亲戴龙兴也经常和他一同出去找树种,助一臂之力。
戴雪华不仅对本地的珍稀树种感兴趣,也找了一些外地的珍稀树种。去宜兴出差,他带回了不开花的经树、不结果的百子树;到上饶办事,他弄来了七姊妹树等。
小辈加盟“救树”团队
抢救和保护珍稀“乡土树种”耗时费力,几年跑下来,戴雪华和戴龙兴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想到了年富力强的儿子戴鼎:能不能动员他一起来做这件事呢?
1987年出生的戴鼎,2007年参军去了消防部队,表现突出,还入了党,退役回到青浦后在夏阳街道上班。当戴雪华向儿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后,戴鼎立即表态:干这活能锻炼人,军营里出来的人也吃得起苦。
就这样,戴鼎辞掉工作,于2015年正式加盟“救树”家庭团队。从此,乡亲们不时会看到祖孙三代奔走在“救树”现场的画面。
倾注大量人力财力
为了抢救珍稀树种、建设维护运营“龙鼎千树园”,戴雪华把创业赚的钱和家里的积蓄悉数投到这项事业中,至今已用去3000多万元。
有一次,有人向他“通风报信”,称某村有人要做家具,打算把一棵岁数不小的珍稀树种百子树砍了。戴雪华一听就急了,当即和戴龙兴一起去找树主人“谈判”,但对方不肯出让。之后,戴雪华一连找了那人4次,向对方讲明“刀下留树”的意义,同时提高收购价码,终于打动了对方。
这些年,“龙鼎千树园”里增添了不少名贵的珍稀“乡土树种”,也吸引了外人的目光,有家企业想向他购买一棵树龄达500年的紫薇树,出价70万元,被他一口回绝。
不过,园子的成长确实需要财力支撑。戴雪华只能千方百计节省人力,并发动全体家庭成员来帮忙,减少开销。
谈到“龙鼎千树园”的未来,戴雪华表示,他有信心将其打造成以“乡土树种”为特色的树文化主题科普展示教育功能区、地区树文化科普示范基地。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