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在永安百货“绮云阁”升起五星红旗、乘坐“铛铛车”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商业第一街微游学”近日举行,南京路成了延续红色记忆的“活教材”。
这个暑期,各种各样的研学游不断升温,“名校参观”“非遗体验”“博物馆探秘”等成为不少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的新选项。然而,一些所谓“与高校学霸交流、聆听教授讲座”的研学活动,实际上仅仅是在校门口打卡拍照。游而不学、游而不研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的诗词给当下的研学作了生动注解。现在却有一些研学产品流于形式,甚至还有种“偷懒”的方式,即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在“穿衣戴帽”后被包装成研学游产品。
研学一定得舍近求远,去那些名校走马观花或者景点逛一圈吗?其实大可不必。研学游要有课程设计,有学习和体验的内容,尤其是要有激发孩子兴趣的参与式学习。今年暑期,虹口区复兴实验中学、海南中学、曲阳四小的学生们,就联合参与了“虹”色记忆探访活动,聆听讲座、参观资料馆等。“沉浸式”的课堂氛围、情景式的学习体验,让研学做到了真正的研而有学,让学校里、课本上的一个个文字变成眼见为实、可感可知的生动画卷。
“微”研学,“微”的是线路长度,却可以突出体验的“大”。当孩子们“告别”走马观花般的活动行程,可以在一个地点的停留时间较长时,带队老师们也就能更好地鼓励他们去探索、发现、体验、感悟。
通过沉浸式游学、常态化体验,将一个个分散的地标连点成线、串珠成链,将课堂教育拓展至更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学生们可以在亲身经历与体验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和场景中去探索学习,也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真正体现“研之有道”“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