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市城中心积水已退
救援队员做消杀工作 杜雨敖 摄
目前涿州市主城区积水已经基本退去,多个受灾相对严重的村庄正在开展清淤、消杀、排涝等灾后修复工作,部分受灾群众也逐渐返回家园,正常生活秩序正在逐步恢复。
河北省消防救援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涿州抗洪救灾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营救疏散人员为主的抢险救援,转入以保障民生为主的排涝清淤阶段。
8月8日一早,本报记者给在涿州市安置点的任海燕发微信聊家常。她是居住在安置点的2000多名受灾群众之一。这几天,只要有空,记者都会陪着她说说话。6日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发生地震,安置点也有震感,任海燕说有一些人慌乱地跑出了安置点,幸亏有志愿者和老师一一安抚。
受灾群众入住安置点
据河北省水利厅发布的信息,此次涿州的降雨量大,全市平均降雨量在398毫米。涿州有多条河流汇入,对防洪造成了很大影响。
8月4日18时30分,记者在涿州市范阳路看到,城中心积水已退,部分临街商铺已开始恢复经营,但低洼地带仍有严重积水,消防部门正在进行排水工作,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正在有序撤离。当地电力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小区开展应急供电工作,可以保证照明、电梯以及充电等基本用电需求。
8月4日晚上,记者实地探访了涿州职教中心。涿州职教中心安置点从7月31日开始接收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陆续接收了2000余人。在安置点吃饭、喝水都没问题,每顿饭凭饭票都能吃到热乎菜。安置点的马建斌老师告诉记者,目前职教中心主要有一到五号宿舍楼供受灾群众住宿使用,此外还有一座食堂提供餐食,一座仓库接受捐赠物资。
基本生活物资有保障
在3号楼一楼,记者见到了涿州市清凉寺莲池村的村民任海燕,她和丈夫、公公共睡在一间宿舍。8月1日中午,任海燕和家人从家中撤出时,一楼的水已经漫到腰部,他们什么都没来得及带。一家人先坐船,再坐铲车,最后乘大巴才辗转来到安置点。任海燕的丈夫患有脑梗,常年瘫痪在家。大水淹来的时候,救援队员背起她的丈夫逃生,任海燕看着满身汗水年轻的救援队员,望着身后被洪水淹没的家园,心疼地一路哭。
在安置点,考虑到任海燕丈夫行动不便,他们一家被安置在一楼。住下来后,任海燕盘算着家里的损失,“冰箱、彩电、电脑……哪样不得几千元啊。”最让她犯难的是,丈夫因为瘫痪在家,常年都是住一楼,家里卫生间也在一楼。现在她所在的莲池村,一楼还有积水,他们只能留在安置点。即使等水全部退去,一楼的房间已经损毁,无法住人,丈夫只能住二楼,平时上厕所要靠人帮忙,以前她还白天外出打工,现在丈夫身边无法离开人,她觉得往后的日子更难了。
今年47岁的任海燕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北京打工。小女儿发洪水时住在小姨家,目前小姨家安全。任海燕的大女儿每天打视频电话询问家里的情况,她在北京时刻担心着家人的安危。任海燕让大女儿好好上班,千万别赶回来,并说自己和家人都平安。挂了电话,任海燕掩面而泣。
马建斌老师安慰着任海燕。因小女儿今年只有14岁,任海燕担心受这次水灾影响,家里生计较困难,小女儿以后读书支出有难处。马建斌老师说:“刚好,来我们职教中心,咱们这里的高中是不收学费的,有很多专业,适合小女孩读的有财会、计算机、学前、旅游、航空服务……”当任海燕得知航空服务专业毕业后当空姐时,立刻说:“不行,我闺女体形跟我一样,胖得干不了。”说完她哈哈大笑,也逗乐了在场所有的人。
还有一件事让任海燕操心,这些安置点一直住人,等到学校开学了,来上学的学生们怎么办?这回轮到马建斌笑了,他告诉任海燕:“学校9月1日开学,期间政府一定会解决好群众的问题,一步一步地来,咱们都要有信心。”
职教中心安置点校方负责人张剑锋告诉记者,在这住宿的群众绝大多数是清凉寺和码头两个乡镇的。现在这些群众吃、住、生活物资有保障,饮水有保障,还有足量的被褥。
清理完后抓紧消杀
8月5日一早,记者跟随辽宁北票救援队来到涿州市刁窝镇白塔村,这里的村干部正组织消杀工作队,对村里的主干道进行消杀。
穿好防护服、倒入消毒液、背上电动消毒喷雾器……白塔村党支部书记王东告诉记者,洪水来时村里200多户村民投亲靠友,现在多数已返回村庄。村里现在开始灾后修复工作,主要是清淤、消杀、防疫,村里自备井可以保障日常生活用水,村民饮用水还是以瓶装水为主。“现在除了清淤,就是抓紧向村民发放矿泉水、方便面等生活物资,村里共有1300余人,目前已回村700人左右,清理完就得赶紧进行消杀。”
中午休息时,北票救援队的队员坐在一户农家门口,他们带了馒头,这几天就是靠馒头填饱肚子。队员十月告诉记者,救援队最大的愿望是帮助村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今天上午记者发稿时,打电话给十月,她说7日救援队已返回辽宁了,一路都是涿州老百姓给他们手里塞吃的,鸡蛋、饼干、火腿肠……有人给他们鞠躬,有怀抱孩子的家长教孩子记住这些救援队的叔叔阿姨。十月说:“每次救援,就只想告诉受灾群众一句话,你并不孤单!”
驻京记者 杜雨敖(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