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门头沟区乡村公路全部打通 黑龙江省有9条河流超过警戒水位 地球的冷暖 主城区积水已退  受灾村着手修复
第10版:中国新闻 2023-08-08

地球的冷暖

董纯蕾

这个夏天,关于气候变化的新闻有点多。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宣布,7月3日(17.01℃)和4日(17.18℃)连续两天创下有记录以来地球平均气温最高纪录。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数据显示,在7月30日这一天,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创新高(20.96℃),成为自20世纪80年代该机构开始监测相关数据以来的最高温纪录。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最新数据,南极海冰面积目前正处于有记录的4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甚至预言,“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到来。世界气象组织预测,未来五年中,至少有一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的可能性不低于98%。

比上述拗口的数据分析更直观的,是日渐常态化的极端天气。世界天气归因研究协会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极大增加了今夏北美、欧洲和中国等地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全世界不迅速减少碳排放,这样的高温热浪将会每2—5年就发生一次。

气象万千,变化多端,自然界本有它自己的套路。然而,当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地破坏了自然规律,数值预报也好,大模型也罢,都无能为力,人类无法精确预测未来趋势,或者即使看到了不远处的危险,也失去了有效应对的能力。

曾经,我们预测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首当其冲想到的是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不曾想,极端天气先来了。比如,在我国,北方城市须应对的极端暴雨强度大幅提升。

世界各地都在努力建设海绵城市,期待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然而,我们显然不是要用新的工程建造为旧的工程建造打补丁,而是要让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拥有良好的“弹性”,“恢复”自适应的“本能”。地球人,冷暖自知。与自然为友的理念,比再多工程新技术新材料都更重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