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街道孕育草根文化 《天山雪》牵起两地情 在“街头”邂逅艺术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3-08-08

《天山雪》牵起两地情

上海文艺院团纷纷开启“润疆行”

《天山雪》剧照

从东海之滨的上海飞至新疆喀什,又马不停蹄赶赴巴楚、莎车、叶城、泽普四县,在进行场地勘查、杂技研讨、文化交流的同时,还要见缝插针为新疆的爱徒“开小灶”……连续6天,记者跟随上海杂技团和上海马戏学校《天山雪》主创团队辗转12760公里,完成了修改提高阶段首次采风以及即将展开的上海杂技“润疆行”的场地勘测工作。

据悉,现正进行二轮精修打磨的《天山雪》将于11月初亮相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后,作品精彩片段还将融合新疆特色歌舞到喀什等地巡演,为新疆观众送去“海派杂技”的亲切问候。

台上台下“友谊路”

杂技剧《天山雪》以杂技的艺术语汇立体讲述了沪疆两地三代人共同建设新疆的故事,展开一幅跨越70多年、援疆和文化润疆的历史长卷。台前,人们看到的是以高难度杂技技巧为基底,融情于景巧妙展现的“友谊路”;幕后,来自新疆的杂技新星几乎也都与上海“颇有渊源”,沪疆两地杂技人也谱写着他们的“友谊路”。

参与《天山雪》演出的85位演员,分别来自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英吉沙县阿迪力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泽普县歌舞团5家演出团体。26名新疆演员,提前近一年驻沪参与创排,在上海杂技“老法师”的指导下,和上海演员共同训练,磨合技巧、培养默契。而他们中超过半数都是从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班走出来的孩子。

2010年,上海市马戏学校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和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委托开设了新疆班,培养近60名来自新疆的杂技学员。2017年,学员毕业时,已具备了表演二十多个大中小型节目的舞台表演能力。如今,他们纷纷活跃在新疆杂技舞台上,很多都已是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的主力。

正因这段渊源,《天山雪》特别聘请“高空王子”阿迪力·吾休尔作为艺术指导,而英吉沙县阿迪力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和泽普县歌舞杂技团的优秀演员也加盟并在舞台上一显“达瓦孜”绝技。

随时开课“大师班”

抵达喀什次日,采风小分队便来到英吉沙县阿迪力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传承中心的演员们在门口翘首以盼。一行人下车,他们径直涌向队尾的原上海马戏学校杂技教研室主任张洁和现任上海马戏学校副校长毛奇平。一个拥抱道尽千言万语,抬头时明亮的大眼睛早已晶莹闪烁。

张洁原本今年2月要退休的,却为了《天山雪》接受返聘。他是该剧所有新疆演员的技术指导,更是2010年新疆委培班的班主任。听说他来新疆了,无论是在喀什或是乌鲁木齐落脚,几乎每晚都有学生会在深夜赶到酒店,见见“如师如父”的张老师。

传承中心里,钢丝架在三米高空。和传统“达瓦孜”相比,经过海派杂技剧锤炼的演员,表演时会自觉代入情境,眼神交流更有戏,让极具地域风情的“达瓦孜”多了一份细腻唯美的海派特色。短暂的探访就要结束,两位老师又被阿迪力拖进了排练厅——指点孩子们正在学的新技能“抖杠”。

下午三点正是最酷热时,排练厅没冷气,两位老师很快汗流浃背。看到演员还没站稳就急着空翻,张洁着急喊道:“不要急着翻,先稳住动作。压杠节奏越慢越好,让他落到底再起来。”毛奇平也道:“落下来的时候不要去找杠子,接住你是他们(压杠人)的责任,做好空中动作才能稳住身体。”练了十多个回合,张洁又发现问题:“来来,你们停一下。阿卜杜拉,你袖子撩上去让我看看。”果然,负责压杠的阿卜杜拉的肩膀已是一片红肿且破了皮。“不能这样练下去,破皮千万不能练的。”

短短几天的采风交流,张洁、毛奇平和同行的上海杂技团艺术顾问蔡荣华,宛如一支行走的“大师班”,所到之处总有欣喜又害羞的新疆演员上前握手、拥抱、求教。看到“桃李”们如今都能挑大梁,便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今年上海文艺院团纷纷开启“润疆行”,继上海轻音乐团开启“百场轻音边疆行”后,上海歌舞团、上海民乐团也将相继前往喀什等地演出或开展美育项目。据上海市援疆干部、喀什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喆透露,9月,上海文艺工作者将同喀什当地文艺工作者共同创排《丝路——“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音乐会》,用艺术架起沪疆友谊桥。

特派记者 朱渊

(本报喀什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