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这里,除了想看到大运选手的精彩表现,也想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因为很多人对它都十分感兴趣。”来到成都的第一天,马来西亚记者拉扎克在主媒体中心许下这样的心愿。
十多天过去,拉扎克那原本只装着拍摄设备的背包里,多了许多新物件:京剧面具、毛笔、扇子、蓉宝玩偶……几乎每一件“战利品”都有中国元素,正如开幕式前,组委会代表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言:“大运会是一场青春的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交流的盛会。”尽管大运圣火会将暂时熄灭,但它已经成了“天府之国”的体育名片。
蓉宝效应
走在成都的大街上,大运会吉祥物蓉宝的形象几乎无处不在,公园绿地、公交站牌、商场入口……做着不同动作的它,成为成都最热门的打卡点。春熙路上的大运会特许用品商店门口,有几位来成都游玩的外国游客,摆出不同的表情和姿势,与蓉宝合影,这便是大运会和蓉宝效应的体现。
“你好,请问这里还有蓉宝的玩偶吗?徽章也行。”在大运会的主媒体中心里,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样的问题,不过因为大运吉祥物的抢手程度超出预想,不少工作人员只能抱歉地摇摇头。“蓉宝已经成为成都的‘代言人’,很多参赛的选手和工作人员,都会把自己和它合影的照片发布出去,这样肯定会有更多人知道蓉宝和成都。”一位大运特许商品店的工作人员感慨,“去年冬奥会,冰墩墩成了北京的宣传员,今年大运会,蓉宝变身蜀地文化的传播者,体育大赛的文化传播属性和效应,超出想象。”
本届大运会的颁奖仪式上,组委会为获奖选手准备了一款限量版的蓉宝玩偶,不少选手在领奖台上便忍不住把玩起来,还有把“小可爱”放在头顶,比出各种搞怪表情和手势的“铁粉”。“刚才过来的路上,印尼的朋友玛维洛一直和我交流关于武术和蓉宝的问题,看得出来,他很喜欢这个玩偶,我也很喜欢,因为武术和熊猫都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武术男子太极剑冠军、中国香港选手许得恩说,因为大运会,武术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文化爱好者的首选,加上蓉宝的话,传播效果会更好。“你看这次就有加拿大、美国的选手参加,还拿到不错的成绩,所以大运会不只是比赛的平台,还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平台。”
渠道更宽
成都大运会期间,各个竞赛场馆、大运村、主媒体中心、官方酒店大堂及各知名景点,均设置有中国文化展示表演专区,这为传统文化和蜀地风情的展示,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也让众多首次来到华夏大地的选手和官员,有机会感受和体验其独特的魅力。
“成都”“成土”“成就”“成座”……体操女团决赛后,混采区内传来这样的声音。原来,赛场边的志愿者与几位记者临时当起中文老师,现场教姑娘们用中文说出大运会口号。不过在国人看来并不算难的单词发音到了阿根廷姑娘口中,就有些为难,那不甚准确的发音,引得现场笑声不断。经过大约20分钟的速成学习,几位阿根廷姑娘已经能大致用中文说出“成都成就梦想”,看着志愿者与媒体记者竖起的大拇指,开朗的姑娘们比出胜利的手势。
“之前我们在大运村里看过中国文化的展示和表演,感觉与众不同,尤其是川剧变脸,真的太神奇了!”阿根廷大学生体操队的方斯缇娜说,虽然来成都的时间不长,但自己已经被中国文化吸引,大运会后,她还会继续找机会学习中文。语言、雕刻、蜀绣、三星堆文物等一系列展示文化底蕴的表演和展览,让不少外国选手和官员耳目一新。波兰击剑运动员亚历山大在“2023成都双年展”的体验区内,用毛笔写下了中文的“兔”字,“我刚在大运村学会用毛笔,中国的朋友们告诉我,在十二生肖中,我属兔,所以就尝试着写了这个字,感觉很神奇,也很有成就感。”
着眼未来
借助大运会,成都在文化名城的建设方面,也有了更多未来的规划和愿景。
前几日,在大运会主媒体中心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成都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王炯介绍,成都把重大节会活动作为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致力于举办更多品牌赛事。“借助大运会举办的契机,未来成都将深入挖掘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和大熊猫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邛窑、宝墩、东华门等考古遗址公园,提档升级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载体空间建设、多元场景营造和文艺精品创作。”他如是说道。特派记者 陆玮鑫(本报成都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