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
当我站在杨浦区228街坊,端详着眼前的“两万户”,不禁感慨万千,是的,这就是我少年时代居住过的“两万户”,但这又是城市更新改造后涅槃重生、蝶变归来的“两万户”。“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我曾经是一个在“两万户”居住过的小赤佬,更是对“两万户”这种建于上世纪50年代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内涵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消失,而怀有复杂的感念。
“两万户”是在1953年,上海市政府为解决产业工人的住房困难,决定建造2万套住房。这种住宅是2层立帖式砖木结构建筑,前部是2层,后部是1层披屋。1室至5室在底楼,6室至10室在2楼。煤卫5家合用,厨房、厕所均在1楼。“两万户”建完后,我家便搬了进去。我家的居住面积一下子从15平方米的单间,增加到了27平方米左右的一室半,层次也从1楼上升到了2楼,缓解了三代人蜗居一室的窘境。而最让我有幸福感的是,房间铺设了木地板,家里人多房小,我经常是打地铺睡觉,能睡在偌大的“地板床”上,这种幸福感,绝对不是一点点了。
“两万户”是上海人的一种独特的居住生态模式。随着上海城市更新改造的发展,“两万户”逐渐濒临“绝迹”,长白一村228街坊的那12幢“两万户”成了“孤本”。究竟是予以拆除还是保留,成了哈姆雷特所说的“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庆幸的是,在市民和专家的呼吁下,有关部门决定,上海市最后成片的长白一村228街坊的12幢“两万户”住宅不再拆除,将予以整体性保留。如今,蝶变归来的“两万户”,为上海市民完整地保留了当年的城市风貌与印迹。同时,一座原汁原味再现当年“两万户”生活场景的展馆即将落成,成为城市网红打卡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