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您觉得现在的年轻医生应该以什么为重?对他们的成长有什么建议?
答:青年医师首先要以临床工作为重,会看病是立身之本,要真正走到患者的床边去。患者各不相同,病情千变万化,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的老师杨东岳,每次查房,别的医生是站着一个个查,他是搬一把椅子坐在每个患者的床边,挨个读病史,一个字一个字读,每个病人他都认真对待。做医生,就是要解决病人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难题,比如哪些治疗还不够好,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临床的工作和科研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密不可分的,做科研的目的也是为了临床。
我一直希望我们的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接待好每一个病人,并在此基础上做和临床相关的研究,这种科研才是有前途的。
问:做科研是一条披荆斩棘之路,年轻医生如果遇到了瓶颈或者困难,是应该坚持还是放弃?
答:只要方向对了,就该坚持下去。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也是马克思说的。路越崎岖就越有希望,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平时的积累达到一定的时间就会爆发出火花,直到质变飞跃。
问:您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答:我年轻的时候所有的时间几乎都扑在病人身上,病房里一有事我马上就去,一直到完全解决了,病人没事了,我才回家,一个礼拜能有2天睡个好觉就很不容易了。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做临床,一定要在心里把病人当亲人对待,孩子就是你的子女,跟你一样大的就是兄弟姐妹,比你年长的就是你的父母,只有把他们当作亲人,你才可能会付出自己所有的爱和时间,才会思考怎样给他们更好的治疗,才会想尽办法走出一条别人没有尝试过的创新之路。
问:如果再给您一次机会,您会选择做什么医生?
答:现在我每天早晨起来,先做一套简单的保健操,按摩头部、耳垂、手部的一些穴位。比如手腕部有个“神门穴”,它是心神出入之门,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神仙出入之门”。我信奉“少吃药”,是药三分毒,能不吃就不吃;但是我们的中医推拿针灸,既可以治病,又能保健,让病人不必吃药,仅靠医生的一双手、一根针,就能解除他们的痛苦。西医和中医不是对立的。我们手外科病人的康复治疗,也需要借助中医康复的力量。这辈子我是研究一双手的,下辈子还和手打交道,我希望可以成为“手到病除”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