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西塞山中(油画) “探秘境  品松阳”征文、摄影大赛启事 歌咏美好 小店名,大艺术 春水一江明似带 上海男人的胆量
第12版:夜光杯 2023-08-14

小店名,大艺术

戴萦袅

最近装修直播间,想给工友点柠檬茶,打开外卖平台,第一次遇到了选择困难。饮料店的名字“卷”了起来,有古风的,有的以电解质为卖点,还有冷艳系的。特别是新店,长长的名字像俄罗斯小说里的人物,得用标点符号分段,注明是海派、泰式,还是茶餐厅风味。之前看王尔德写西班牙的宫廷生活,人的名字越长,地位越高,也许店家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只是忘了风险:消费者看到复杂的名字,会怀疑配料表也很复杂,有一大波添加剂。

主打预制菜的连锁餐厅,店名常常返璞归真,带有“外婆”“奶奶”字样,或是东海气息的“阿娘”、南国风情的“阿嬷”,好像在欢迎食客回家。环境和味道没有家的感觉,上菜倒很快,但和家里比,又少了温柔的内涵。老人为了女儿一家来吃晚饭,天蒙蒙亮就起来准备,娇客到时,冷盆、饮料早摆满八仙桌,就等热炒下锅了。中央厨房这样贩卖情怀,不如学德国、法国的菜馆,只给家常风味的炖菜、烤肉、蛋糕标注“奶奶手艺”,反而是点睛之笔。

有些小店的名字真亲切,我中学后面有一家文具店,大名“阿六”,物美实惠,挤满了女生,还有给心仪的女孩挑礼物的男生。老板娘在家排行第六,人称“阿六头”,定位很清晰,把顾客当街坊,不好意思宰客,全靠细水长流。每每路过那些名字里带“胖子”“长脚”等绰号的小吃店,还有江苏的一家“马老实猪头肉”,总想起童年的玩伴,会心一笑,跃跃欲试。

南宋时,杭州有家朱骷髅茶坊,人气很旺。店主姓朱,想来骨瘦如柴。扬州医生史搢臣说,营养过剩的人适合喝茶,消食化滞。江浙盛产茶,古代劳动人民营养不良,还要跟风痛饮,伤了脾胃,容颜枯槁。朱店主自身会不会也是这个状况?顾客有可能看茶坊性价比高,还提供额外的娱乐消遣,并没有引起警觉。

古人提起店铺,只说地点、行业、主人的姓氏,比如明朝北京大栅栏的宋家靴店、双塔寺的赵家薏酒铺、顺承门大街的刘家冷淘面。店里消费未必高,一家人深耕一个行当,名声传到紫禁城,甚至山海关,外人说起来,多少有些敬畏。西门庆的父亲走南闯北,赚到第一桶金,在县衙前的街上开了生药铺,西门庆运营有方,在对门开了缎子铺,在狮子街开了绒线铺、绸绢铺,都没有吸睛的店名,他的名头、交际圈和商品质量,就是金字招牌。

从前有些酒楼的名字,反而太随意了。临清是京杭大运河的商贸重镇,《金瓶梅》里,临清最热闹的酒楼依山傍水,有一百多个包房,窗外围着绿栏杆,有点雅趣,名字居然是“谢家酒楼”,低调过了头。同时代的《南都繁会图》,号称明朝的《清明上河图》,画了南京城郊的一家小饭铺,完全敞开,账房先生头上挂着鸡、鱼、山羊和猪腿,还敢叫“张楼”呢。

后来的酒楼,名字喜欢引经据典。去过一家大酒楼,名曰“天香”,出自唐朝宋之问的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有才,但人品差,黑料很多。据说,他一度想加入武则天的智囊团,武则天觉得他没口德,不适合做心腹。传着传着,演变成他有口臭,被嫌弃了。

我还在纳闷店名,上菜了,味道很敷衍。东坡肉的瘦肉就是块柴爿,皮上埋伏着密密麻麻的鬃毛,鳜鱼蒸老了,点心和炒饭还过得去。隔壁一桌是本地的老人聚会,高声聊起了足浴,又顺势大谈脚气。这样的话题,出现在一个叫“天香”的地方,有种奇妙的反差。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