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幸福 张园风情(钢笔画) 赵院长 我们又不赶时间 品味幽兰的芬芳 “天平路爷爷”的城市漫步 竹纸掂来未觉轻
第14版:夜光杯 2023-08-29

竹纸掂来未觉轻

林颐

这是一部朴实的作品,叫《寻纸》。作者汪帆是浙江图书馆的一名古籍修复师。在工作过程中,汪帆日益意识到修复古籍对手工纸的依赖,继而萌生了访纸寻踪的念头。

历时七年,汪帆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古法手工造纸地。这些落在纸面上的文章,就像一部系列纪录片,逐一还原她曾经踏足过的地区。藏地、南疆、云贵、川蜀、苏浙……古法手工造纸所在地大多偏僻,山一程,水一程,怀着信念的旅人,拾捡起隐没在山水之间的故事。不是文人的风雅爱好,不是学者的高深钻研,它们是一位资深从业者的行业考察随笔,重在记录,目的是描摹当代中国传统手工制造业的现实画卷。这些文章用词朴实,而朴实本身构成了作品的底色。

每到一地,汪帆最注意的都是造纸原料、工序等技术问题。福建玉扣,铅山连纸,南疆墨玉,古川贡纸;植草,麻绳,麻布,毛竹;蒸煮,打匀,浆料,打捞,焙纸,分揭……自蔡伦造纸以来,手工造纸技法流程大致都相同,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一地有一地的传统,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构成了这本书的主干内容,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和整理。

每到一地,汪帆就在当地图书馆或负责民间工艺的工作人员陪同下,造访造纸工坊,与手工艺人对话,听取他们的描述,观看现场造纸的情形,拍摄照片影像,即时留存,了解当地整个行业的状况和手工艺人的生活。身临其境,才能获得在场的直观体验和靠谱的一手材料,也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价值所在。

汪帆深切地体会到了造纸这一行当的辛苦。有些原料是带有毒性的,比如,狼毒草全株有毒,接触者浑身瘙痒,可是它能防虫蛀,纤维韧性好,生产的纸张生命力悠久。造纸工人的手上布满刀口、疮疤,关节特别粗大,皮肤黝黑,还有风湿等病。山林掩映间的工坊,远观不胜欣羡,仿佛神仙居处,走近了,走进了,才觉得昏暗潮湿、闷热难当。汪帆感慨:“竹纸掂来未觉轻。”

很多传统造纸地区具有实践经验的老艺人不断老去,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传承祖业,加之受现代机器造纸的冲击,从业者的艰辛与劳累、困惑与挣扎无奈,实非局外人可以随意臧否的。可是,手工造纸不能消失。汪帆说:“纸寿千年,特指的是用传统工艺和原材料制作的手工纸。”她说,自清末民初,木浆原料和机械制造技术传入我国后,纸张就大幅折寿了,哪怕是在手工纸制作过程中掺入了些许人工木浆,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手工纸的寿命。作为古籍修复师,汪帆告诫:“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连纸张都不能长久保存,何来其所承载的艺术传世呢?”

这不仅是手工造纸业,也是很多传统行业的共同忧思。幸而,总还有坚守,还有创新,支撑着行业的发展。比如,书中谈到黄宏健与开化纸,研制半自动的抄纸设备,突破手工纸的产量限制,寻求手工纸和机器生产的突破,是否可行呢?有关傣纸这一章,尤其振奋人心。勐海的曼召生机勃勃,全村做纸,全民同业,阳光下的晒纸场面和人们脸上的笑容,那么可亲可爱。为什么呢?因为该地的纸张专供普洱茶包装,供不应求。所以,这里有个好思路。手工造纸是传统行业,需要嫁接到相关产业上,比如,旅游业。古村落的开发,“土里土气”的年画,大众爱“玩”的心态和对造纸的好奇心,诸如此类,能不能利用起来,会否有助于这一行当的延续呢?

古人云:“敬惜字纸。”读了这本书,更能体会这短短四字的分量,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