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利平
许利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来,跨境电信诈骗犯罪呈现高发态势,并集中在缅甸、菲律宾、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金三角”、缅北地区成为跨境电诈犯罪行为的窝点,并衍生出非法拘禁、绑架、人口贩运等各类违法犯罪,社会危害极大。
自2022年6月以来,中国公安部会同最高法、最高检等部门联合部署开展“拔钉”行动,严厉打击惩处电信网络诈骗集团重大头目和骨干。同时,公安部加大了国际执法合作力度。近日,11名藏匿在缅甸妙瓦底地区,对中国公民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被缅甸警方抓获,并从缅甸押解回国。今年以来,公安部又陆续派出工作组赴菲律宾、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多国开展国际执法合作,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和人口贩运等犯罪活动,已抓获300余名目标嫌疑人。
针对跨境电诈犯罪行为,需要多措并举,采取综合治理、分类施策、重点打击等手段,真正从源头上,铲除跨境电诈犯罪行为产生的关键链条。
凝聚各国共识
当前全球跨境电诈犯罪行为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特征,既是各国警方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各国政府打击治理的难题。合作打击跨境电诈,既是各国警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更是区域国家的共同利益之所在。这就需要区域各国警方乃至更广泛的执法部门,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持续合力,对跨境电诈犯罪分子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强化机制建设
跨境电诈犯罪行为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联合打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国加强机制建设。
一方面,在“10+1”框架下,成立中国-东盟联合打击跨境电诈高级别合作机制,统筹、协调联合打击跨境电诈合作的各个部门,保障资金、人员和技术及时到位。
另一方面,依托现有合作机制,深化机制化合作。可以利用《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中国-东盟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及其行动计划、澜湄安全执法中心等平台,深化联合打击跨境电诈合作,不断加大跨境执法合作力度和范围,提升合作效率。8月15日至16日,中国公安部、泰国警察总署、缅甸警察总部、老挝公安部在泰国清迈共同建立专项行动综合协调中心,体现了四国联合打击跨境电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聚焦重点领域
联合打击跨境电诈犯罪行为涉及面较广,应充分集中各国优势力量,聚焦重点,以点带面,逐步破解联合打击跨境电诈的难点、堵点。
针对跨境电诈犯罪行为发展态势及其主要特征,应聚焦警务合作、司法合作、技术合作等重点领域。在警务合作方面,重点推进联合办公、综合执法合作;在司法合作方面,理顺关键环节,对于难以对接领域,采取特事特办方法处理;在技术合作方面,推动技术共享和培训,精准打击犯罪行为。
破解安全困境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从跨境电诈犯罪产生的源头来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年轻人是主要受害者群体。在“10+1”合作框架下,加强青年人交流,鼓励更多青年人创业,解决青年人失业问题。
同时,对于跨境电诈窝点地区,社会和治理失序是主要原因。区域各国应以此为契机,推进更多适合当地发展项目,以发展促进当地安全,从根本上破解安全困境。
总之,中国公安部加大惩治力度,并深入开展“云剑”“拔钉”“断流”等专项行动,加强国际联合执法合作,跨境电诈犯罪高发态势一定会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