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呈富
“写儿歌,助长寿,不妨每天来一首。反正不花大本钱,不论年龄七八九。心里想啥就写啥,只要念出能顺口。有了童心身体健,学习圣野‘小朋友’。”这是流传在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歌谣”群里的一首顺口溜。圣野,我国著名的儿童诗人也。他一生坚持写童诗、童谣,今年103岁了。诗友们喜欢将他的年龄“100”减去,戏称他为3岁诗娃娃,或3岁小朋友。
写童谣能够助长寿,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几年前,沪上著名儿童诗人潘与庆曾在新民晚报发表过《写童谣的老头们》,引起反响和关注。这支老头创作队伍,是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一个共同召唤而走到一起来的,并且逐步发展壮大。那时,为了积极响应巴金、冰心等文学前辈提出“提倡新儿歌,抵制坏儿歌”的倡议,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生肖儿歌大赛”,组建了歌谣专委会,履行一月一次的沙龙交流活动。许多诗歌爱好者加入其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童谣创作中,在每年的评比中榜上有名。就这样写啊写,写了近四十年,当年的小青年写成了小老头,小老头写成了老老头。时间是无私的,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时间又是无情的,近些年来,它陆续带走了任溶溶、孙毅、张秋生、王森、章大鸿(水飞)、程逸汝、李鸿庆等好多位矻矻一生、德高望重的老头们。他们离世的年龄都在85岁以上,其中,任溶溶100岁,孙毅99岁,章大鸿91岁,王森89岁。这些寿数已属罕见,自然与他们一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仙人已过蓬莱阁,德范犹香启后人。如今,许多健在的老头们,仍然不忘初心和使命,续写着“生肖儿歌”新的童话,乐此不疲地沉浸在“一日不动笔,浑身不自在;三天不写诗,好像欠下债”的快乐之中。年过九旬的沈中海,长期从事文化宫工作,退休后坚持每天写一篇童谣或博文,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或网站上,自我欣赏,自得其乐。黄亦波、常福生,原是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儿童诗的启蒙老师。当年,经常走访学校、社区,为孩子们进行创作辅导,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仍然常在群里或网上对某些作品进行评论,发表观点,不断有新作品问世。工人出身的巫惟格、赵国华,凭着不懈的努力,成果斐然,曾经获得过全国儿歌大赛一等奖。如今他们已是奔九的年龄,仍然矢志如初,热情不减。著名农民诗人王海,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民歌和童谣创作,已发表近万首作品,出版了多部集子。他创办的《诗芽》小报,快二十年了,培养了一代代小诗人。还有许多高龄老人亦如此。他们既是童谣的奉献者,也是延年益寿的受益者。
写童谣之所以能够助长寿,其实道理很简单。首先是兴趣使然。写童谣无疑是一种高尚的兴趣爱好,当一个人有了兴趣爱好,就会觉得有事做,有追求。生活充实了,精神就不会觉得空虚无聊。古人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当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里,全身心投入,就暂时摆脱了生活的琐碎,浑身散发着光芒,仿佛整个身心变得年轻起来。其次是童心使然。所谓童心,就是内化于心灵深处的不老心态。对于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来说,他们深深体会到,要写出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好作品,必须放下身段,保持“蹲下来”姿态,善于向孩子们学习,同他们一起做游戏、交朋友,将自己置身于充满天真快乐的儿童世界里。久而久之,一颗垂老的心就被慢慢地“童化”了,成了童化老年,或如作家王蒙说的“耄耋少年”。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心情开朗、性格活泼、童心未泯的“老小孩”“老顽童”,他们多是推迟心理老化的长寿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期坚持写童谣的老人们,更是这些长寿者中的佼佼者,你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