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至今已近一月,校园午餐成了频上热搜的关键词。在记者身边,有感叹孩子不知为何对“食堂菜”情有独钟、胖了好几斤的小一新生家长,也有为孩子每天汇报“中午没啥好吃的”而焦虑的忧心爹妈。“大锅菜”注定只能成为“黑暗料理”?如何在安全、美味和有限的收费中,找到平衡?记者走访多所中小学,寻找破解之道。
走访餐厅
学生——选择多了浪费少了
食堂——把关原料研发菜式
对话师生
问卷——学生参与校园管理
提价——家校沟通公开透明
>>>详见第4版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易蓉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