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水乡婚典 超590万人次出行 上海“气象入秋”的脚步更近了 防秋燥:遵循“燥则润之” “路见不平一声吼”有制度撑腰
第5版:上海新闻 2023-09-23
养生

防秋燥:遵循“燥则润之”

今迎秋分,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秋风送爽,本是气候宜人的时节,但有不少人却出现鼻咽干燥、唇焦口干、咳嗽少痰、皮肤瘙痒,甚至大便秘结的不适症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薛鸾主任医师分析,这可能是“秋燥”惹的祸!秋燥来袭,人们又该如何养生呢?

多吃清淡温润食物

薛鸾表示,秋燥是人们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以肺系疾病症状和干燥为主的疾病。根据寒热性质不同,“温燥”常见于秋分之前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的时候,除干燥外还会有头痛身热、心烦口渴、咽喉肿痛、咳嗽痰黄、舌红苔燥、脉数等症状和体征;“凉燥”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除干燥症状外还伴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咳痰清稀、苔白脉弦等症状和体征。

应对“秋燥”应当以预防为主,遵循“燥则润之”的防治原则。市民朋友记得注意保持室内适当的湿度,饮食调养应以轻宣滋润、生津止渴为重,宜多吃清淡、温润的食物,适当增加酸性食物、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吃过于油腻、辛辣之品。由于人体皮肤每天蒸发的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从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为了及时补足这些损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饮水时要记得少量、多次、缓饮的原则,老年人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临睡前各饮水200毫升。

除了多喝水外,薛鸾也提醒容易出现温燥症状的市民可多吃银耳、百合、葡萄、梨、荸荠、萝卜;容易出现凉燥症状的可以多吃吃黑木耳、金橘、胡萝卜、苹果、莲藕、石榴、红枣等食物。此外,羹、粥品也是秋令润燥的常用方法,如荸荠粥、紫米大枣枸杞粥等。为预防秋燥,李子、榴莲等容易助火生痰的水果应尽量少吃、不吃。

多在公园树林锻炼

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薛鸾建议市民到公园、树林等空气湿润度较高的地方运动,让人体及时吸收大自然清新湿润的空气,并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吐故纳新以养肺气,叩齿咽津以润秋燥,避免过度运动所致的出汗过多,以防耗损阳气。

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薛鸾提醒市民,进入秋分后,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如干燥综合征、雷诺现象等风湿病患者,身体可能会出现明显的阴阳失衡,加之外界燥邪和寒邪侵袭,病情会出现复发或加重的情况,这些患者尤其要加强防护。薛鸾建议干燥综合征患者平时佩戴防护目镜,使用人工泪液滴眼,保持室内湿润,使用含氟牙膏刷牙,饭后漱口,及时处理牙周炎和口腔霉菌感染等,可以适当多吃百合莲子羹、银耳百合羹、冰糖雪梨汤、藕粉羹等食物。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