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麦克萨:“隐形情报沙皇” 海拔4700米之上锻炼合成尖兵
第15版:军界瞭望 2023-09-25

海拔4700米之上锻炼合成尖兵

——直击我军高原实战演兵新气象

侦察分队密切协同

起飞无人侦察机

即便内地刚经历酷暑,但青藏高原最深处依然是冰雪的世界。针对未来高寒山地作战课题,前不久,西藏山南军分区在极限条件下组织实战化练兵,提升部队适应高原、征战雪域的能力。

相比传统实兵演练都是一份蓝图从头画到尾,敌情和处置情况一目了然,此次在海拔4700米的山谷训练场,部队是在无预案的条件下列阵出击,面对随时出现的特情,不按套路出牌的“敌人”,指挥员只能临机处置。作训参谋侯升露介绍,高寒山地作战,光掌握狭义的“敌情”远远不够,还应把变化莫测的自然环境纳入战役谋划的范畴,“这里基本是高山冻土地,地表光秃,又是气温低、日温差大、寒冷期长,使得空气含氧量比平原减少三成多,大气压只及海平面的六成,恶劣气候条件对人员生存及部队集结、机动和武器装备的使用等都有很大影响,尤其不利于大兵团、重装备作战”。但“高原雄师”偏偏把新列装的信息化装备和装甲车辆投放到这种环境中,从“极限角度”考察装备究竟给部队带来什么样的新质战斗力?

和人一样,新装备初上“巅峰之地”,也有些“新情况”:武器射击精度低、射弹散布大,车辆启动困难、维护保养难。但得益于“信息主导,系统集成”的编制构成,部队官兵很快将手中装备性能发挥到正常水平之上。一次步兵、装甲兵、炮兵的合同进攻训练中,装甲车驾驶员蔡胜宾突遇特情:“报告,战车趴窝了。”原来,他驾驶的战车不慎陷入泥沟,无论怎么发动,车子就是“不听使唤”,车轮在泥地里空转,排气管冒出滚滚黑烟。自救乏力,车组乘员迅速以手持电台联系装甲修理技师杨朔,在加密信道里传递情况,很快,杨朔驾驶装甲牵引抢救车赶到现场,调整牵引抢救车的位置,冒着“敌火”放下绞盘,给陷入泥潭的车辆挂上牵引绳,而后驾驶牵引抢救车。救援过程中,友邻车辆和后方支援炮兵以火力不断压制“敌人”反扑,为营救争取时间。经过不懈努力下,故障车辆成功离开泥潭,上路正常行驶,车队也在规定时间机动到达预定位置。

由于“敌军”利用山谷隐蔽兵力,特别是在山体反斜面修筑大量工事和地堡,企图给处于仰攻位置的我军造成较大杀伤。但随着各类无人技术侦察装备普及,我军已形成“发现即摧毁”的高原作战新模式。在现场,身穿伪装服的侦察兵分队悄然潜入“敌”纵深,施放微型无人机抵近窥视“敌”布防细节,同时由炮兵分队掌握的中型无人机则在较高空域巡航,监视“敌”大范围兵力调动,这些无人机都与我装甲兵、炮兵等分队建立起实时的“信息流”,无人机捕获的目标参数可以呈现在我军战车火控系统里,为火力精准打击提供数据支撑,真正实现“抢先发现目标、早敌开火”。有意思的是,当火力打击接近尾声时,无人机还能变身“攻心利器”,飞至“敌”残存据点上空开展喊话及抛撒传单,迫使其放弃抵抗。

尽管有高技术装备加持,但高寒山地终究是道路稀少,绝少有迂回或横向路线,面对那些“敌人”经营多时、严防死守的主要山口通道,依然需要步兵正面攻坚。演练中,对手越强大,态势越艰险,方能练就自身“真”本领。一次多兵种协同演练中,侦察分队在前方右翼发现敌情,通过战场电视将画面实时传输至指挥所,“右前方约1600米灌木丛发现敌装甲目标!”“穿甲弹,歼灭……”指挥所直接控制炮兵抵近射击,只听“轰”一声巨响,目标被摧毁。“敌情”接踵而至,正突破前沿的步兵分队突遭“敌”火力袭击。指挥员一边召唤火力,一边指挥轮式战车引导的突击群突击,各群交替掩护、快速冲击……“敌人”也不示弱,利用我军车辆射击间隙,不断有“敌”小股力量冲出工事,实施反冲击。“3号通路内,一辆战车损坏……”进攻群左翼一辆装甲车中弹,友邻车辆立即施放烟幕,变换队形,掩护抢修分队前出,对损毁的战车进行抢修,不到10分钟战车修复完毕,重新投入战斗。硝烟滚滚,危机四伏,战斗还在继续。侦察分队在前方发现了雷场,排爆手迅速匍匐前进,成功开辟通路。各战斗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掩护、协同配合,利用地形地物一路突进,灵活处置突如其来的各种敌情。最终,在炮兵分队掩护下,步兵分队歼灭负隅顽抗的“敌军”,成功将胜利的旗帜插到收复的山口岩石上。

“这是离战场更近的训练,演练场上的密切协同,需要各兵种并肩同行才能形成合力,唯有平时融在一起练,战时才能合在一起打。”西藏山南军分区参谋长胡唐胜如是说。

李学文 张照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