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
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在即,一批立足“经典一流、探索创新”的国际化优秀演艺资源即将继续夯实文化“码头”,全本《牡丹亭》、交响诗篇《丝路颂》等上海出品的多部佳作也将做强文化“源头”、勇立文化“潮头”,彰显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担当。
连日来,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引起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观照,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赓续文脉开创崭新局面
中秋国庆长假,上海京剧院一部部佳作接连“霸屏”剧场戏单,国庆档票房超过百万元。此前,一场“上海京剧院的日与夜”专场直播,吸引了超过530万人次的网友共同领略着海上京韵的独特魅力。多年来,海派京剧一直在不断创新中传承和发展。上海京剧院梅派大青衣史依弘说,京剧演员的本职是演戏与传承,日常所想所为,都要围绕“守正创新,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等文化命题。青年演员的成长,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83岁的中国剧协名誉主席尚长荣仍在台前幕后传道受业解惑,教导后辈弄通、弄懂什么是传统,如何继承、研究、激活传统文化,用心、用力、用情地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增光添彩。
时下,“海上风华——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项目成果展”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一幅幅美术作品秉持着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树碑的宗旨,全面呈现新时代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成就,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样本。
回顾中华近现代传统文脉的发展,上海绘画一直具有引领性和创造性。“时尚摩登和经典并不矛盾。” 86岁的著名画家陈家泠说。从艺术创作来看,上海近百年来,每个时期都具有引领性、创造性和经典性的典范作品,尤其是近十年以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上海得到弘扬。陈家泠从浙江来到上海,是上海让他的作品变得个性化,促使他考虑在传统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尽管风格在求新求变,但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的宗旨是不变的,这是文艺创作的总方向,也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语汇再造经典IP
一周前,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上交联合委约作曲家刘索拉创作的交响舞曲《大闹天宫》在京闪亮登场。这是继《天书奇谭》后,上交就“现场交响+经典动画”探索的再度尝试。从交响音乐会《天书奇谭》到交响舞曲《大闹天宫》,经典动画和交响乐这一国际语汇的深度融合让人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正以崭新的语汇和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国概念”。
诚如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所说:“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让传世古画、经典动画借助音乐的翅膀,烹制全新的视听盛宴,始终是上海交响乐团努力的方向。”未来,上交将尝试更多可能,不断拓展交响乐外延,传递经典民族IP。
从第九交响曲《启航》、第十交响曲《京剧幻想》,到展现我国诗词画韵的《国画交响曲》《唐宋组曲》,上海爱乐乐团委约青年作曲家龚天鹏的多部作品聚焦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等主题。上海爱乐乐团团长高峰表示,青年爱乐人正用实际行动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用作品反映出时代之变中的中国之进、人民之呼,彰显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
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和花卉、北魏285窟天宫凭栏上的青绿山林出现在了古筝、琵琶等传统民族乐器的设计中,这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推出的2023新品。从常沙娜敦煌画谱中选取图案进行设计再创作,千年敦煌的艺术瑰宝与现代设计理念珠联璧合,展现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绚丽画卷。从1958年到2023年,民乐一厂在65年的征程中,带着“敦煌牌”民族乐器走上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走向了海外,擦亮了中华老字号金招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力也从前辈手中接过传承发展的接力棒,当好民乐文化的守护人,不断推陈出新,以科技力量赋能创新发展,让“敦煌”乐器不仅要唱响中国之声,更要镌刻、承载中国文化。
本报记者 赵玥 朱渊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