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正式拉开帷幕。七十余台演出中境外项目占6成,世界一流名家名团汇聚上海,首演首秀占比创历史新高。4天前,上海芭蕾舞团经典版《天鹅湖》辗转荷兰4城圆满完成第4轮欧洲巡演,上海出品的“东方天鹅”让7万欧洲观众领略了海派芭蕾魅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连日来,上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纷纷表示要引入西方经典、推出本土原创,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共建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
引进来
共鉴世界艺术精粹
今晚,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喷水池广场,83岁的艾森巴赫将执棒全新成立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日乐团,携女高音歌唱家安吉拉·乔治乌、小提琴演奏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献演一场户外交响盛会。下周,瓦莱里·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剧院将带来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的《人们总是自我想象》《七段希腊人的舞蹈》也将登场。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艺术节将进一步凸显链接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和国际叙事能力。围绕国际性、人民性、创新性的鲜明特征,共鉴世界艺术精粹,共筑文化艺术丝路,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力量。
今年,上海博物馆凭借“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这一重磅引进展成为当之无愧的“顶流”。作为上博与英国国家美术馆首度合作,展览登上中国“十大热搜展览”榜首,98天的展期内迎来了42万名购票观众,单日接待观众量最高达8109人次。这个“现象级”展览,融合了学术性、社会普及性,成功将西方经典引入中国,促进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表示,上海博物馆正在实施“大博物馆计划”,未来将充分调配“大资源”,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大品牌”,增强上博品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出博物馆人更大力量。
走出去
展现真实中国形象
2023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上海博物馆与徐州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作为上博“百物看中国”全球巡回展首展,展览于2023年6月24日在匈牙利莫拉·弗朗茨博物馆拉开帷幕。这一天,也是匈牙利博物馆日,博物馆开放至晚上12点,当天吸引近万名海外观众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是上海博物馆首个文化“走出去”品牌,选择匈牙利成为首站,是因为匈牙利系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又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合作伙伴,能更好促进中欧文明互鉴与人民友谊。
上芭经典版《天鹅湖》诞生至今海外演出逾百场。此次为期一个半月的巡演,36场演出全部对外公开售票,一周7场的高密度场次下依旧取得100%上座率。新时代新征程,机遇和挑战并存。上芭始终坚持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团长辛丽丽表示,用烙印“上海出品”“上芭制作”的海派芭蕾经典向世界展现当今中国芭蕾的实力与风采是新时代芭蕾人的新使命。未来,上芭将进一步拓展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活动,加强“海派芭蕾”与国际的交流与对话。上海文艺院团走出去的脚步从未停止,明日上海越剧院也将携经典越剧《红楼梦》赴泰国参加曼谷国际舞蹈和音乐节。
2018年5月,王丽萍编剧的电视剧《生活启示录》被译制成斯瓦希里语版,在此之前该剧还曾被译制成阿拉伯语,在突尼斯、约旦、黎巴嫩、埃及等7个国家的8家主流电视台联播。2011年,她编剧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也曾被翻译成斯瓦希里语在非洲播出,吸引了数亿观众。她感慨,自己编剧的电视剧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可以向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讲述中国老百姓的故事,“不是遇上这样的时代与机遇,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的。”她表示,未来她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抒写新时代,传递真善美。
本报记者 朱渊 乐梦融 孙佳音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