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萍
百年南昌路,无疑是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城市更新中“最闪亮的明星”。
城市更新,改变了什么?外在,居住环境和居住形态;内在,治理方式和治理效能。可以说,城市更新和社会治理,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今年,申城城市更新进程中,在历史风貌保护区,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数字治理的延伸和普及。老房子,好比“老克勒”,当“老克勒”遇见“数治”,会怎样?不妨看看南昌路所在的瑞金二路街道。
在这里,辖区面积仅1.93平方公里,五分之四位于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背街小巷多、里弄小区多、保护建筑多,典型的申城“老克勒”。
时间,让“老克勒”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房屋老化、设施不足、物业服务标准低、居民期望提升。同时,社区治理迫切需要解决——人口情况掌握不全面、基础数据准确度不高、信息交互困难共享不通畅。因此,探索数字化治理,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与减负增能统筹推进,构建数字治理体系,势在必行。
数字治理,数据先行。此间,共有房屋25639处,居住人口31912人,户籍人口63218人,企业2142个,据此建立房屋、人口、法人三大基础数据库,作为数字治理的底座。人会流动,房子是固定的,那就以“房”为核心搭建“一网统管”社区治理综合平台,形成社区治理类标签286个,累积数据总量350余万条。数据在手,数字治理要实现的目标,起码有三个。
其一,减负。“小巷总理”们不做“表哥表姐”,不必天天面对做不完的表格,综合报表“自动生成器”,让平台成为社工的“填报助理”;同时,自动查询的“搜索引擎器”,让手机成为社工的“移动秘书”,得益于“以房管人”模块,社工日常碎片化更新信息输入都会归集到人口、房屋、企业三大数据底库,只需选择所属地址,即可一键导出居民情况表,以便精准服务。
其二,增能。街道老年人口多、历保文保建筑多、老旧房屋密集,综合平台开发“装修全流程、垃圾一键清、平安地图、乐安家园”等18个数字化应用场景,让数字治理融入弄堂烟火。
其三,提效。曾经,老房装修违法搭建破坏风貌问题尤为突出。“装修全流程”数字治理,用起来!所有房屋装修事前纳入物业登记报备,事中纳入物业、居委会、执法部门全过程巡查监管。违法搭建、破坏承重墙等顽症大幅减少,有效保护了历史建筑。迄今,作为申城历史风貌保护区数字治理的先行者,在这里,智慧物业终端系统逐步建成,借助智能探头、烟感设备,以往单一的人工巡查处置升级为终端线上预警、平台自动派单、线下快速处置,速度和效率大幅提升。
一言以蔽之,在历史风貌保护区,“数治”就是要用基层治理的逻辑设计匹配数字化框架,以管理实效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以居民满意最大化检验数字化治理成果。
毗邻老渔阳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南昌路168弄,整洁干净,弄口新建了口袋公园,沿街梧桐树下,特色小店活力充沛。十多年前,居民顾阿姨说服丈夫卖掉了商品房置换到这里,曾经的“脏乱差”让他们后悔搬家;如今,他们决定,颐养天年,就在此间——因为,当“老克勒”遇见“数治”,家园品质,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