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大闸蟹开捕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一边是黄浦江,一边是涵养林,其间绵延约1公里的狭长养殖带,就是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位于松江叶榭的大闸蟹养殖基地。
今天上午,黄浦江大闸蟹正式开捕。蟹笼出水,一只只“张牙舞爪”的大家伙,攀在网笼上。随手抓上一只放在脸盆里上秤,“大长腿”一下子将盆底撑满。“465克,9.3两的蟹!真壮!”电子秤上弹眼落睛的数字,引来声声赞叹。
“受气温影响,今年,‘江海21’的规格和产量表现特别好,可以说是十年来之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顾怡告诉记者,相比往年的“四公三母”,今年大闸蟹规格升级,“五公四母”的大个子占比达75%,预计亩产值超2万元。
青背、白肚、金爪、黄毛,普遍都是“大长腿、大个子”……“江海21”,由国家认定的中华绒螯蟹五大良种之一,也是国内唯一实现“种源闭环选育”的中华绒螯蟹新品。顾怡说,种好、水好、养殖技术标准,是黄浦江大闸蟹喜获丰收的重要原因。
松江建有上海体量最大的“江海21”亲本基地。结合“江海21”的大规格品种特质,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在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支持下,率先探索形成了“稀放蟹种、精种水草、立体增氧、优化饵料”的技术标准。
“黄浦江大闸蟹的‘松江模式’,不仅是可复制的技术模式,也是做标准的共富模式。”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评价。
“家家养出精品蟹,共同做强蟹品牌,是河蟹养殖户的一致目标。”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杨文表示,近两年,黄浦江大闸蟹区域公用品牌的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松江泖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由鱼跃水产带领的6家水产合作社,共用大泖、昆泖、金泖等“泖”字品牌,传递蟹文化。本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