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南北转型,是振兴上海老工业基地、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的战略之举。作为南北转型的重点区域,约26平方公里的吴淞创新城正驶入规划建设“快车道”。前天,由宝山区政府、上实集团、上海大学联合主办的吴淞创新城上实集团首批(重大)项目暨上大美院“蝶变·图强”计划全球创作征集活动启动。在“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宝山区将推进吴淞创新城建设作为重要调研课题,加快项目落地和建设进度。
“通过创造性提出‘企业自主转型+政府局部收储’新模式,制约吴淞开发十余年的体制机制问题得以破解。”宝山区区长高奕奕介绍,在央地合作模式下,将以大手笔、大格局重塑老工业区的面貌和肌理,全面建设具有国际化大都市气质、新时代现代化转型样板的吴淞创新城。
传统老工业区,怎样“蝶变”为未来之城?现场透露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校区)、轨交18号线二期江杨南路超级TOD等项目最新进展。前者将在宝武工业遗存基础上,打造开放的艺术试验场,打破校区、街区、社区间的围墙,成为国际化的公共美育课堂,将于2026年建成。后者则依托交通优势,树起面向双创人群的产业新地标,初步规划方案已出炉。随着宝武CBR等一批项目即将陆续启动建设,将与上大美院共同带动周边区域功能提升,建成集高端商务、商业、科创、文化、艺术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现代化、全球性城市新地标。
央地合作推动数碳融合
作为上海老工业基地,吴淞创新城属于存量型开发。这意味着,要充分尊重土地产权方的意愿,探索灵活多样的盘活方式。
宝武集团、上实集团和宝山区合作密切,通过央地合作模式,合力推动解决资金、项目等诸多难题。从吴淞创新城的规划研究、政策创新、产业导入到土地收储,均凝结了各方心血,并于近日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第一幅市场化供地。
截至目前,不锈钢、特钢两个“一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建设项目已全面展开。其中,部分地块位处特钢区域的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先行启动区不久前正式投用。作为全市首个以绿色低碳创新及产业发展为特色的核心产业园区,已吸引不少企业进驻。
产业园区的蓬勃发展,是区域发展活力的生动缩影。今年上半年,总投资超160亿元的36个产业项目在宝山区签约落地,涵盖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新兴战略性产业。
吴淞创新城正力争打造“数字科创”数字化转型的先行区和城市更新示范区。在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过程中,加强数碳融合,持续深化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布局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绿色低碳等新经济新产业,加快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
创意作品点亮工业遗迹
作为首批启动的先导性、标志性、功能性重大项目,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是一个极佳的观察样本。
会上启动的“蝶变·图强”全球创作征集活动中,其中一项“蝶变·墙绘”计划,就是以长约2.5公里的主校区外围墙体为艺术现场,邀请全球艺术家共同在墙体上开展创作,以创意作品点亮宝武工业遗址。由此,展现城市、社区、自然、日常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多样面貌。“我们期待这件巨型公共艺术作品的诞生,更期待1000天之后这里发生的华丽蝶变。”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昌胜表示。
目前,教育、交通、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重大功能性项目正加快导入:高铁宝山站计划于2027年建成;中山医院吴淞医院迁建前期工作正有序推动;轨交18、19号线建设工作正大力推进。一座产城融合的未来之城正呼之欲出。
本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