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睿宁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初二(13)班
国庆假期,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这位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故居。那是个看似不起眼的四合院,古朴、僻静,隐藏在胡同的树荫中,若非门口牌匾上“老舍纪念馆”几个大字,还真难让人发现。
我迈过门槛,缓步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贴着的福字,为老舍夫人胡絜青手写,寄托着老舍先生一家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小院中央种着两棵柿子树,还是青色的柿子挂在树梢,和绿色的叶子杂在一起,等到深秋的风吹过的时候,它们将变得金黄,变成一盏盏漂亮的小灯笼。这柿子树是1953年春天老舍夫妇亲自栽下的,让小院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胡絜青还给这小院起名为:丹柿小院。我站在院中,周身泛起一股温馨亲切。我环顾四周,正对着的是正房,其间展出着老舍夫妇的卧室,桌上布着笔墨纸砚,充满生活气息。两侧的厢房布置成了展馆,讲述着老舍先生的生平。
步入展馆,整体朴素平凡,细看,能看到展馆中的照片文字点点滴滴拼成老舍先生的一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忍痛离开妻子儿女,转战川鄂——男儿当请缨。展柜里,有一张泛黄的纸,上面写道:“我只有一支笔。这支笔是我的本钱,也是我的抗敌武器……我由青岛跑到济南,由济南跑到武汉,而后跑到重庆……到处,我老拿着我的笔……多少次敌人的炸弹落在我的附近,用沙土把我埋了半截。这,是流亡,是酸苦,是贫寒,是兴奋,是抗敌……”在这一时期,老舍先生写有不同题材的抗战作品300多篇,实现了“为抗战尽全力”的诺言。读完这段话,我不由得也想起了不久前参观过的济南老舍纪念馆,那里同样僻静无声,却也同样记录了老舍先生以笔为剑抗战的日子。
看完展览,我感慨万千。老舍先生救国的义无反顾,为民的一腔热血,都令我感动。他的热情和爱恋,都投身于这片哺育他的土地,这个养育他的城市。
老舍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这是他的一生,也是许多为国为民奉献的人们的一生。现如今,老舍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半个世纪了,人们没有忘记他。他的作品以及人格魅力,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走出展馆,我缓缓抬头望去,两棵柿子树的不远处就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阳光下,现代而又时尚。这一切,与纪念馆中的古朴厚重相比,犹如两个世界。我不禁感慨我们生活时代之幸福,而这,正是老舍先生他们所最期望看到的吧!身处于新时代,拥有优越条件的我们,更应该刻苦努力,传承先辈们的精神,在祖国的历史画卷中,描绘出更绚烂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