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北
国庆长假已过,假期间看《爱情神话》音乐剧的体验依然令我回味。看剧的那个午后和黄昏凝成这个假期的独家记忆。
首先是音乐剧本身带来的高愉悦感。改编有内容创新,整场剧从舞台布景到表演水准都超预期,有一阵我恍然感觉自己置身曼哈顿,在百老汇。剧终正是黄昏,拉着一起观剧的朋友去觅食,穿过永盛里的弄堂,来到永嘉路,我们找到一家小店入座。透过店铺的大落地窗可以看到对街,街边露天座坐满了喝咖啡或啤酒的年轻人,和弄堂里支个小桌子坐在小板凳上打牌的老人构成了一幅非常海派的图景。市区的上海和郊区的不同,在繁华的底色盘上随意调几笔风情,加几分烟火气,就是那么独具魅力。久居郊区的我很享受此刻的氛围,感觉从现实中抽离,从烦恼、疲惫、机械感中苏醒。我和朋友聊着剧,聊着最近的生活,聊完走回文化广场,此时剧院门前的音乐喷泉开启了,配上五彩的灯光,真是美轮美奂。就如享受了一场精神按摩,现在的我神清气爽,能量加满。
想来过节的氛围感比仪式感更可贵,后者多少带点商家的心思,比如生日的标配是蛋糕,情人节的标配是红酒和玫瑰。但每年重复的仪式感容易让人有套路感,想加点新鲜的元素无非蛋糕换定制的,有着别样的图案和升级的原料;红酒换个年份或酒庄,玫瑰换个品种或颜色。物件越来越高级,但基底不变,蛋糕还是蛋糕、红酒还是红酒、玫瑰还是玫瑰。“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来自斯坦因的诗,我的理解是不用把事物复杂化,赋予它本身以外的含义。人们给玫瑰赋予了爱情的意义,除了容易凋谢这一点,我从不认为两者有何相似。说到爱情,俄国诗人茨维塔耶娃《十二月童话》中有一句冒了出来,“相信爱情依然存在的人,原来是个智障。”诗人总是人间清醒,但若一直活得太清醒,就会失去很多乐趣。所以音乐剧比玫瑰好,它所提供的沉浸式氛围至少让人在观剧的那几个小时能脱离人间清醒,智障一回。而你可不会因为看到对方手捧玫瑰,就相信他爱你。
仪式感花钱即可营造,氛围感却和钱无关;仪式感总和节日相关,氛围感平日里也能营造。比如当你独自驾驶时,车里正好放着动听的音乐,在一个小小的封闭的空间里流淌着雨滴声,车外却艳阳高照,这是你专属的氛围感。又如就算是同一家餐厅,一厢豪言壮语在谈钱,另一厢轻声细语在谈文学,两个包厢的氛围感截然不同。氛围感最可贵的一点是给人另一个高度自我、隐秘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清醒着孤独,或共振着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