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搭起通往“尤里卡时刻”的梦想之桥
第7版: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2023-11-04
明天起滴水湖畔再迎科技盛会 更多新灵感新火花将碰撞闪现

搭起通往“尤里卡时刻”的梦想之桥

论坛将首次全程在位于临港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召开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本报记者 郜阳

“Eureka(希腊语:发现了)!”据说阿基米德在获得测量皇冠体积的灵感后,一边惊喜地跳出浴盆,一边喊出这句让后世两千多年来的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尤里卡”。

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在明天的“科学T大会”等先导活动中拉开大幕。或许,第一声让自己、也让顶尖科学家们雀跃的“尤里卡”,会出自朝气蓬勃的申城青少年。

首次引入联合主席制、首次创设青科HUB空间、首次开设线下单人前沿讲堂……今年的顶科论坛亮点多多,更是在细微处搭起一座座通往“尤里卡时刻”的梦想之桥。

2018年,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滴水湖畔召开。后来的每个秋天,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顶尖科学家们便会聚在这里。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看来,全球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论坛像顶科论坛这样,让这么多顶尖科学家汇聚在同一个会场内展开跨学科交流。

当秋日暖阳照射在滴水湖畔时,“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这一顶科协创设时的初心,也温暖着每一位与会者的心。

有朋远来 不亦乐乎

自2018年以来,顶科论坛的参与人数逐年上升。今年,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全球科学家将参会,其中包括27位诺奖得主在内的百余位海外顶尖科学家、40余位中国两院院士、120余位中外优秀青年科学家等。毫无疑问,这是论坛自创设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场盛会。

五年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持续扩大朋友圈。新面孔、新资源、新思想源源不断地汇入“顶科之泉”,持续产生新交流、新碰撞、新成果。顶科论坛链接全球,正成为科研和应用深度融合的交汇点、前沿科学的交流平台、大众科普的重要推手,以及顶尖智慧和未来洞察的思想策源地。尤其通过耐心的积累,顶科论坛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传统”,形成一种“科学文化”。

在今年的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上,迈克尔·莱维特碰到了不少老朋友,都提起了是否要来参加今年的顶科论坛。就像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罗斯曼所感慨的那样,“形成科学谱系、建立科学传承”的“科学文化”很难,它需要许多科学家一起、付出长期的努力。而令人欣喜的是,“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正在延续科学家的传承和谱系”。

老朋友充满感情,“新面孔”欣然赴约。被誉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之父”的2012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米夏埃尔·格雷策尔将首次做客顶科论坛。2018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藤田诚也是首次参会,他提出的金属导向组装原理,为合成超分子结构找到了更简单、高效的方法,被视作诺贝尔化学奖的热门人选……

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生命健康、碳排放……在这些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前,“最强大脑”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人类前行照亮道路。

“科学遗珠”当入鸾台

在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看来,当今世界的众多科学奖项已经陷入了误区,很多重要大奖总是重复颁给那些已得到认可的人,“然而至少应该有一些奖项,努力去寻找那些做出真正重大的成果但却未得到认可的人”。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授、生物化学讲席教授卡洛琳·卢格有个小心愿,能将核小体雕塑摆放在本届顶科论坛的舞台中央。她是2023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与另两位获奖者一起“看清”了组成染色体的最基础单元——核小体的结构。

顶科协奖是一项面向全球科学家的国际性大奖,自2022年起每年颁发一次,目前设立“智能科学或数学奖”与“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单项奖金1000万元。“科学遗珠”——兰迪教授用这样一个美丽且浪漫的词语为顶科协奖的颁奖对象定义。本届“生命科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科学家,在领域内的工作跨度超过20年,“在人类解析染色体结构的科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承认——典型的“科学遗珠”。

“之前我向一些奖金丰厚的奖项提名过,结果都没有得奖。当接到获奖的电话时,我特别意外。”2023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尤里·涅斯捷罗夫表示,这一定能助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个学科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秘书长于利成说,这些把“冷科学”做热、把“纯属好奇”做成“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的人,既昭示着学科发展新方向,也激励着更多人去寻找他们的“尤里卡时刻”。记者获悉,未来几日,五位新科顶科协奖得主将现身沪上,首次出席顶科论坛开展学术交流。

“顶科协奖的构想,是和顶科论坛同时孕育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回忆。顶科论坛举办五届,顶科协奖才终于落地,足见创办该奖项的不易。而自第三届论坛宣布创办顶科协奖到去年11月颁奖,更是在短短一年里迅速建立一整套规范成熟、符合国际惯例的评奖机制。于利成感慨,世界上的科技强国都有能代表国家、面向全球卓越科学家的科技奖项,中国科技发展到今天,需要这样一个奖项来表明对科学的信念,“我们的目标是把顶科协奖办成世界水平的、独一无二的科学大奖”。

红日初升 其道大光

今年论坛举办地——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的外形,像只展翅高飞的白鹭。每当太阳升起,“白鹭”便会中流击水,踏浪高鸣。五年来,每个科学大咖最乐意并始终坚持做的事就是“扶持青年成长”——这是顶科协和顶科论坛的三大使命之一,亦是科学得以生生不息的基础。

听听顶尖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和科研经历,会发现共同的成才规律:“尤里卡时刻”的种子往往在青少年时代便已深埋心底,而开放、自由的科研环境则是开花结果必不可少的“土壤”。

无疑,“科学T大会”是论坛人气最高的活动之一。孩子们有机会与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近距离对话交流,拨动他们科学的琴弦。今年,“科学T大会”有点儿不一样:首次推出年度主题“逐梦科学,创变未来”,希望通过跨代际的互动鼓励年轻人找寻属于自己的“尤里卡时刻”;还在海选阶段特别发布关于地球、人类和未来的三大“挑战性问题”,期待全球青少年提出“创变”的解题思路;而去年“科学T大会”上吹响“集结号”的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也即将交出第一年的精彩答卷。

值得一提的是,“百位顶尖科学家”群像前,分布着5座充满未来感的“太空舱”。这些透明、半开放、多媒体设施一应俱全的空间,是本届论坛的全新创设之一——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坊(青科HUB)。这也正是许多顶尖科学家、求贤若渴的全球科研机构所期待的、理想的交流场景:在一个松弛舒适的空间中结识青年科学家,了解他们新鲜的想法和不拘一格的思维,并与青年科学家群体建立起广泛的联络。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执行理事长吴向东说,顶科论坛的每一束光、每一分热,都能照亮一段路、温暖一些人。这些光束或许有着明亮的名字:好奇、踊跃提问、坚持不懈,而最需要这些光的,正是年轻人们。

开放包容 激发灵感

顶科论坛迈入第二个五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事业中心总经理孙利昌提起一个词:长期主义。他希望每年秋天的论坛能变成顶尖科学家的派对,成为分散在各地的科学家们的专属节日。而在其他时候,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在不同城市举办不同类型的学术会议;同时面向大众,开展科普性质的活动,传播科学精神。

这与拉斯克奖得主阿里姆·路易斯·本纳比的建议不谋而合。这位“脑起搏器之父”说:“论坛需要持久举行,并且设立一些长期性机制以维系更好的联络。任何人都可随时提问题、分享和交流,不仅局限于论坛期间。同时,针对一些重大的课题,组织顶科会员从全球的层面加以思考和探讨。”

的确,过去一年里,“顶科”二字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频率越来越高——“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的学员们在导师带领下走进象牙塔,在“和科学家待在一起”的基本理念下,看一看有瓶瓶罐罐的实验室、聊一聊奇奇怪怪的科学话题。全新系列国际专业学术论坛——WLA Research Conference“上新”,打造中国版“戈登会议”,搭建起开放、包容、激发灵感、分享前沿科学发现的国际交流平台。

每届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智库研究总监赵羽佳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她说,智库会把每年论坛中“散落”的点汇总、整理并以报告、白皮书等形式传播。据悉,赢得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mRNA技术,就曾被顶科协发布的以“希望之光,疫情下的科学突破”为主题的《WLA年度发布》“画过重点”。

“我会和往届一样全身心投入。”和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盖姆一样,许多顶尖科学家对第六届论坛充满期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