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
一部本地电视剧能直接拉动城市消费,《繁花》算是十分成功的。
这几天,黄河路新装了机非隔离设施,照样人头攒动。国际饭店的蝴蝶酥,排的队伍一直转弯到了南京路。到云南路去吃排骨年糕也是人挤人。
这样的热闹景象长远不见了,肯定是好事。
文艺作品能带动消费、促进旅游,《繁花》不是首例,最多也是无心插柳吧。《阿诗玛》《刘三姐》将彩云之南、漓江之畔的山水推向了全国,至今仍是佳话。《庐山恋》更是我国旅游风光片的巅峰之作,放坏的拷贝数量列入了吉尼斯纪录,国外的《罗马假日》《尼罗河上的惨案》等,也都是将文化和旅游资源精致地植入进惊心动魄的剧情里。
喜欢轧闹猛,不是上海人特有的标记。现在流行“打卡”,不就是“轧闹猛”吗?去武康大楼、黄河路、愚园路打卡,对外地游客来说是图个新鲜,对本地市民来说,更多的是对情怀的追忆。因为,那里可能留下过自己少年的足迹、青春的浪漫、初恋的甜蜜或亲情的温暖。
春节将至。上海的市区、郊区都蕴藏着众多宝藏,有吃有玩有时尚有复古,值得去轧轧闹猛。它们是上海的文化标志,也是上海人的情怀所至。我很想去看新编滑稽戏《蒸蒸日上》,它把南翔小笼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去古猗园打卡,既馋那一口满嘴鲜汤的馒头,也始终挥不去对上海美食特有的情怀。小笼馒头等本地小吃里有着不尽的情怀价值,把其中的故事讲生动了,就会转化成一种“情怀经济”。
以前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说。但这还只是把文化与经济看作“两张皮”,文化成了“被利用”,其本身所具备的经济价值,即“文化GDP”,没有被很好地认识与挖掘。要知道,文化在自己搭的舞台上,照样能创造出惊人的经济价值。每次去绿波廊吃拎包酥和桂花拉糕,我都会感慨:“哥吃的不是点心,而是文化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