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就要来了。回头看,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闭幕,“北京·代表日志”顺利收官。大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李丰,每天向本报发来独家视频报道“北京·代表日志”,以“云采访”记录上海代表团的履职风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向世界展现中国式民主,一个个小切口、大主题的“代表日志”,见微知著,精彩传递“春消息”。
更坚定展现文化自信
龙年新春,申城年味格外浓。这是李丰代表的新年感受。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收效显著,就像“太乙神针”和“指挥家”在“北京·代表日志”中所说的那样。
“太乙神针”是微信名,大名是吴焕淦,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去年3月,面对李丰代表的提问,“太乙神针”在“北京·代表日志”视频中侃侃而谈。近年来,申城搭建起一批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推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老字号的传承应用和品牌保护,从而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医乃至热爱中医、应用中医。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弘扬传统文化,形式可否多样?许忠代表,指挥家、上海歌剧院院长,在“北京·代表日志”中的回答是让接地气的美育教育寓教于乐,用艺术、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
着力壮大第一生产力
春蚕吐丝,不再只在春天,一年四季都可以。科技创新,不只让春蚕变“劳模”,能做的真不少。“北京·代表日志”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黄勇平聊“昆虫的故事”,让人大开眼界。
科技强国,我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听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聊“高精尖”人才培养,令人思路顿开。
“低碳航运”乘风破浪
“从厦门到好望角,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郑和用一生跑了7次;如今我们一年可以跑7次!”倪迪代表说,如此巨大反差是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更是我国迈向海运强国的风向标。
70后倪迪,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油运库船长。他是30万吨级油轮船长,也是我国迄今唯一来自一线海员队伍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代表日志”中,倪迪代表畅谈我国要大力发展“低碳航运”。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