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春风细语 春雨 “代望” 自胜者强 飘逝的“面”忆 泥土气 摭议“摭议”
第13版:夜光杯 2024-03-09

泥土气

王征宇

开春不久,我妈琢磨要孵两窝小鸡,“公鸡骟了过年卖,母鸡留着下蛋,民宿产生的厨余,喂鸡还能减少垃圾。”我让她等天暖些再弄,小鸡养起来顺当。我妈瞥我一眼说,等天暖和就会经常打雷,种蛋要是被“着地雷”惊着,就会孵不出小鸡。我惊诧地“啊”出了声。没想到鸡胚胎这么娇贵。

印象中,孵两日的种蛋,在温水里浴后擦干,妈妈用左手捏着鸡蛋的小头,右手半遮着蛋大的一头,凑近点燃的洋油灯照。洋油灯跳动的火苗像一颗发光的杏仁核,能照出是不是受孕蛋,不是的就要及时剔除掉。这种古老的手法,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年轻人,很少有机会见识了。我心中一动,不妨做个全程记录。

用棉絮和稻草编鸡窝,选种蛋送进抱窝母鸡的腹下,给母鸡放食、照蛋、浴蛋,等等。三周过去,第一只小鸡,笃笃笃用鸡蛋黄的嫩喙从里面把蛋壳啄开,奋力伸出光溜溜的小脑袋,随后湿漉漉的身子全部脱离蛋壳挣扎出来。两三天后,小鸡全部孵出。焐干了毛的小鸡,黄茸茸,如攒成团的菊花,盛开在鸡妈妈身边。一步步,我录了视频放在公众号。曾经不浪漫不文艺决不出镜的公众号,被“等待生鸡”系列给霸屏。惊喜的是,关注度有增无减。有人留言,好想到你家看小鸡哦;有人问,是男孩多还是女孩多呢?有人说,鸡妈妈好像瘦了,要多多给她增加营养。还有人戏谑,谁说鸡蛋里不能挑骨头,把小鸡孵出,不就能挑出骨头了吗?此言,斩获大批赞声和笑声。

家里的民宿还真接待了几批亲子游的客人。孩子喜欢把小鸡捧在粉红的掌心,喂小米给它们吃,手心被啄得麻酥酥。看小鸡争吃一条蚯蚓,你啄来我扯去,拔河一样起劲,嘴里发出咕咕颤音。蹲一旁的小孩和父母,一起喊着加油加油,激动如赛场里的啦啦队员……

快乐和天真,与乡土世界的宽广舒朗是如此契合。

我妈见小孩一家很接地气,情不自禁就打开话匣:孵出小鸡,白天要警惕天上飞的老鹰,晚上呢,听到狗叫、老母鸡叫,就要马上起床查看,有可能是黄鼠狼上门,不然,辛辛苦苦孵出的小鸡,就一窝上供给了“黄大仙”……说这些,我妈显得很快活。快活的基础是大家很爱听,不时发出惊叹,宛如听天方夜谭。

有个小学老师问我,可不可以在民宿院子里埋锅做饭让孩子们到田间地头接接地气,她看一本科普杂志上说,泥土里的大量微生物,可以使孩子的免疫系统“认识”细菌而不会对其过敏,从而增强儿童的免疫力。这倒很合耳熟能详的一句古话:让小孩子多吃吃土气,吃吃土气孩子就不容易犯病。看来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还真接待了好几拨踏春游玩的小学生。他们欢快地从车厢里蜂拥而出,如水桶里倒出的鱼苗,噼里啪啦奔向散发着泥土气的大地。摘覆盆子,拾鸡蛋,挖野笋,剥豌豆;四处寻砖头和石块,动手搭灶生火,黑黢黢的炭灰把花朵一样的小脸抹成了大花脸,他们丝毫不介意,顺势嬉笑地扮演起了战士,并将手里的柴棍舞成了虎虎生风的金箍棒……和小兽一样活泼可爱。我仿佛看到,孩子们身体里的某些细胞,如同泥土里冒出来的新芽,伸出地面,伸向天空,好奇地窥探一个不曾体验过的新世界。

泥土气,是所有生命都需要的元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