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兰红葫芦与小花、朽木
彩掌与菊花、角堇、老木
小菊与英石
大岩桐与朽木
菊与紫玲珑石
伊势石竹与青州太湖石
佛头与扶桑
石榴花、秋海棠叶、枯菊与老木
仙人球花与风凌石
铁线莲、铁线莲花蒂与英石
彩掌与角堇、朽木
◆谈瀛洲
有幸和杨建勇、俞莹两位老师合办“三生石”展,我提供了一组题为“花石纲”的照片,拍摄的主要是花与石的组合,也有一些花与朽木等其他东西的组合。
为什么要叫“花石纲”呢?主要是为了好玩吧。这是深深地印刻在中国人意识里的三个字,常常还带有许多负面意义。我自己是在童年时读《水浒传》的时候,第一次听说它的。宋徽宗向东南地区征集奇花怪石,每十船编为一纲。而任事的太监借机勒索,弄得民不聊生,甚至激起了方腊起义,并间接导致了北宋在金兵的进攻下崩溃。
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赏石文化在徽宗朝也到达了一个高潮,并且其影响流传至今。
“花石纲”是向全国征集的,不仅有石头,还有花。为什么我们今天常常只讲花石纲的石头,而不讲花呢?我想这是因为花石纲的石头还可见到,如上海豫园中就有据说为花石纲遗石的玉玲珑,而花石纲征集的花却早已败落凋零,消失在时光长河之中了。这些石头,本来是在艮岳这座皇家园林中,和美花、古木组合在一起的。无生命的石头可以穿越时空而来,而花却只有短暂的生命。摄影则提供了一种方式,来打破花的这一局限。
对于石头,我不在乎它是不是所谓的传统名石。我更在意的是,它是否在质地、形态、颜色等方面有打动我的地方,而且能和我的花很好地组合在一起。当然我这次拍的石头里也有灵璧、英石等名石,并且我发现英石的质地特别适合与花合影,但也有许多是风凌石。风凌石并不名贵,它来自沙漠与戈壁,它的独特形态是在风沙与阳光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为人所识。
石与花组合的时候,两者的大小要相配,大石配大花,小石配小花。在一些宫廷建筑中经常能看到单独摆放的大块赏石,我却只见其枯干,不见其灵秀。无生命的石头还是要和有生命的植物结合起来才好看。
石与花的颜色、质地也要相配,比如绿花配红石就很好。灰色且表面粗糙的英石则是“百搭”,适合与各种颜色和形态的花相配。我也拍了一些花和老木、朽木的组合照,同样也是为了突出两者在质地上的对比。
我参展的这批题为“花石纲”的照片,组合了美花与怪石、老木等传统元素,但是没有把它们置于园林或盆景之中,也算是一种创新的尝试。从摄影的角度来说,这种组合提供了各种对比:从质地上来说,是坚硬和柔软、粗粝和细滑、干枯和脆嫩的对比;从光线上来说,是明暗和色彩的对比。在形而上的层次上,则是瞬间与永恒、有生命与无生命、有变化与无变化(或少变化)间的对比。在这些对比中,包含了一种对生命的感慨和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