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笑梅
长岛是我第一本文集的特约编辑,我和他,因出版结缘。
2010年,研究生刚毕业的我,想把脱产深造期间撰写的一些文学评论文章结集出版,告别过去,开启又一个全新的三年。寻寻觅觅,有朋友向我隆重推荐了长岛。
2011年秋天,苏城到处桂子飘香,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拜访长岛。敲门进去,未见其人先见其书,桌子上,书架上,沙发上,地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和稿件。早就耳闻,长岛年轻时博闻强记,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诗,是名噪一时的江南才子。百闻不如一见,眼前乌发及肩、玉树临风、口若悬河的男子,肯定非长岛莫属了。
那时候,我的工作刚落实,收入不高,还有房贷,但心中的文学梦依然火热。长岛了解我的实际情况后,以最优惠最快捷的方式,于2012年顺利出版了我的文集。他认为我的第一本书,最好能有文学大咖写序推介,扩大影响。他诚请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尧教授为我撰写序文。王尧教授的评介,至情至性,鞭辟入里;长岛老师古道热肠,至真至善,迄今心怀感恩。就连书名,也是他建议的,因为我所评论的文本体裁有小说、散文、戏剧三种,故命名为《楼梯上的三重奏》。
读书人之间的交往,纯粹干净,简单明了,常常让人如沐春风,欢喜心生。
2019年,我的教育随笔集《陪着陪着就不焦虑了》即将出版。我的责编希望能请一位著名教育家帮我写序。某天与朋友喝茶闲聊,我无意间提及连日的焦虑,长岛当场联系了朱永新老师,恰好我的教育理念与朱永新老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不谋而合,朱老师竟然欣然答应。就这样,困扰我几个月的问题解决了。长岛的人缘、人品、人脉资源可见一斑。
后来才知道,早在2009年,他就为我们学校的百廿年校庆写过诗。
长岛的办公室搬到泰华西楼后,距离我的单位更近了。有时候,看到他朋友圈晒了新书,有自己感兴趣的,想讨几本来看。他说:“书赠有缘人,先到先得。”他的楼下有家星巴克,我微信他:“喝什么咖啡?”“热巧克力。”君子之交淡如水,直截了当。熟门熟路上楼。如果他正在和同事忙工作,我便在会客区,翻书找书;等他忙完了,他就会来帮我挑书。有这样一个读书、爱书、做书的朋友,真的是我们的福气。如果时间充裕,他会邀请大家:“要不要看看我的藏书?”里面一间办公室,靠三面墙有三排书架,自下而上,全是书,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文史社科,国内、国外,成套、单本,文言文、白话文、英文等,分门别类,摆放齐整。置身其间,宛如坐拥书城。看着我们艳羡不已的目光,他轻描淡写补充一句:“还有一半在家里。”有一次,我大胆猜测:“这些书,三分之二读过了吧?”“全部读过了。”然后,右手五指微张,自前额眉心往后,捋一下飘逸的头发,下巴轻轻一扬。屈指一算,认识长岛已经15个年头了,他依然是初见时的青春模样,他的驻颜秘籍一定是文山书海的滋养。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自由率性,熏陶、培养出非常优秀独立的女儿。他的教育方式有可借鉴之处:读书,须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培养,则是父母朝夕相伴间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
对了,长岛是笔名,朋友们一时都想不起他的本名。他为工作场所起名为“叶芝文化”,是对偶像的景仰,对青春的纪念,对爱与幸福的执着追求:“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