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鹏
编者按:最美人间四月天,在春天里读书,在春风中沉醉。一卷在手,明理、启智、润心。如今,在亲人、朋友、同事、校园、社群中,越来越多的人共同读一本书,获得别样的阅读体会与收获。今起请看一组《共读一本书》。
一个人,自然有一个人的孤欢,但很多时候,“相约”而至的趣味又是颇令人神往的。譬如相约星期六、《相约星期二》、“相约星期二”无一不是极为让我们的生活有意思且有意义的。一个书名号、一个双引号的相约星期二,说来其中也是有渊源的。《相约星期二》一书是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创作的纪实小说。故事讲述了米奇的恩师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辞世前每周二与米奇一起聊天、畅谈,书中贯穿着死亡、生命的价值、爱与救赎的叙事主题,师徒两人在面对死亡时进行人生思考:人这一生,或许应该改写死亡的定义,而更多地去强调生的责任。也正是因这一本书的缘分,才聚起了一群人“相约星期二”的小小剧场。
临港,是一座年轻的城。城里的许多年轻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思考生活、思考生命。有的人在音符跳动中感受活力,有的人在光影构图中描绘生机,还有的人则在书籍阅读中寻找方向——我们即是如此。
依稀记得那个夏天的夜——晚6点,职工书屋里一张桌、一本书,四五人、始相聚。书由一位医护职业的书友带来,她坦言:“一个人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有些沉重,但身在医护行业,又想更多地去了解生死的内涵。这次正好借机与大家一起共读探讨。”于是我们就开始踏上《相约星期二》的阅读之路,每个人朗读一至两页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把书交给右手边的书友,进入圆桌轮读的模式。
朗读,让每个人都发出不同的声音;朗读,让每个人都陷入不同的深思。
读完《相约星期二》,前后开展了四期(每周二)活动,人数也慢慢从四五人到七八人。等到第五次结合此书开展专题讨论时,十余人几乎把小小的书屋挤满。大家各抒己见、直言不讳,有的人在谈到离世的长辈时泪眼婆娑,有的人在讲着生活的希望时兴致勃勃……一本书里,阅读了别人的故事,亦叙述了自己的故事。
借此,我们的“相约星期二”也正式定了下来,除了遇见法定假日,每周二的阅读基本风雨无阻,来来去去的书友们总会把周二晚上的两个小时,留给书中徜徉的世界。书架上的《乌合之众》《生活十讲》《怦然心动》《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等各类书籍,每一本开合中都有我们的指印。活动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轮读,到精读后讲书,乃至“读书+电影”的结合,无不让每一位书友有所收获。有人说:每个人或许只有自己的人生,但是通过书籍,我们可以体会一千种人生,这是生命的丰富与拓宽;亦有人说:从我最初进来时表达的不知所措,到现在讲书时的侃侃而谈,就是我身上最明显的变化;还有人说:每周二的两个小时,我们有说有听,时读时议,总能让我感受到一份宁静与安稳,总让我对下一周有一份期待与畅想。
《生活十讲》说:“人有时候也很奇怪,会倚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有信心。”“相约星期二”的我们亦是如此,倚靠书籍,感谢彼此,虽然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辨从未止步,然而相同的信赖、相同的讯息、相同的方向始终拓展。读过《相约星期二》,汇于“相约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