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富章
松江老城有一条仓城老街,老街上有一座老宅。
老宅属于清末建筑,最早为明代朱御史宅基地,后依次易手顾、陆、王三氏;王氏的后人王尚德先生,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还是著名的书法家。王先生九十岁那年,我拜访过他。王先生驾鹤西游后,五位来自不同行业的70后将王氏老宅打造成了一个集书屋、文创集市、文化沙龙、匠人手作、艺术展览等为一体的未觉书屋。
走进书屋,临街的房子布置成了前台及咖啡屋,陈列着多幅带有强烈年代感的电影广告。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看着这些广告,会瞬间激活记忆,浮想联翩。
走过仪门便是庭院。庭院南北走向,南北长,东西窄,中央是一段狭长的青石板路,庭院中有三棵百年老榆树,虽姿态各异,精气神却是非常相似。
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青石板路两边那一层绿油油的苔藓!
老宅是生长苔藓最好的地方。老宅有苔藓,不仅增加了沧桑感,也多了一份别具韵味的诗情画意。
满院苔藓是人工专门打理出来的,而且是作为“景观”精心营造的。放眼望去,仿佛身临一片广袤的大草原,可以看到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斑马、长颈鹿、大象、野猪……
微小的苔藓,却可以营造出如此波澜壮阔、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与野趣的场景,令人怦然心动!此时此刻,真想走进辽阔的大草原,走近牛羊,走近斑马,走近长颈鹿……
观赏苔藓,最好是静下心来,蹲下身来。我蹲下身子,静静地欣赏眼前大片的苔藓,奇妙的情形出现了:“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静绿绝纤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锦缋织苔藓,丹青画松石”;“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古人关于苔藓的美妙诗句向我奔涌而来,姿态低微渺小的苔藓在古人笔下可以演绎出无与伦比的诗画;那一刻,一种对古人文化涵养与品味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走过庭院,便是未觉书屋的所在了。书屋由五个不同主题的书房组成:冬野的书房、云间渔夫的书房、阿干的书房、阿盼老八八的书房、骨头GOTO的书房;每个书房各有特色,不仅有老上海风格的家具,更有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小人书和旧玩具,还有旧钟旧收音机,走着看着,思绪时不时地在过去与今天之间来回“穿越”。
未觉书屋非常特别,屋主明示“三不”原则:不卖书,不借阅,不收费,只可在这书屋内阅读,坐在书屋内读一天也可以,天天来读更可以。敞开书屋大门欢迎爱阅读的人们走进书屋,安静地坐下来,读读书,享受和古宅共处的时光。
老宅变了模样,有了新的气质。苔藓让老宅别具情调,书屋让老宅增添魅力,人在这里可以沉浸于自然、历史与书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