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书法 大溪村的下午 攀比之害 有些人,值得仰望 老宅、苔藓与书屋 蓝袖筒师傅
第12版:夜光杯 2024-05-23

有些人,值得仰望

李俏红

认识张萍宇老人纯属偶然。

那日清晨,他在我们办公室门外的走廊上走来走去,好像要找人。我刚好路过,便顺口问他:“您有什么事吗?”于是,他就进了我的办公室,坐在我的对面跟我聊他的心愿,聊他的捐赠。

他是四川人,一名抗美援朝转业战士。从对话中,我得知了老人的心愿。他告诉我,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深知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他要在有生之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帮助更多的人。他希望通过报纸的宣传,让更多的人来支持他。当时他得知许多贫困学生无力上大学,就毅然将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3.2万元积蓄全部捐给浙江大学,设立了一个“贫困助学基金”。

我被老人的精神感动,写了第一篇报道,从此便时常联系。

每次,张萍宇老人到报社来,都称媒体是他的大恩人,他说正是通过媒体的宣传才让他的理想得以实现。面对众多人的不理解,他总是习惯找我们倾诉,仿佛告诉记者就等于告诉了全社会。

有人说他这样做纯粹为了出风头、赚名气。老人对这种说法一笑置之,在他看来,任何闲言碎语都不能妨碍他从事有意义的活动。“贫困助学基金”设立好后,他又从每月工资里拿出一半的钱资助两名龙游县的特困生上学。

老人钱来之不易,全靠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起来,他们家很少买肉,用老人的话说是青菜豆腐营养好得很哪。

不久,他开始为自己的遗体捐赠事宜积极奔走,与浙大医学院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

有一次,他告诉我现在开始义务在各个学校讲学,学生们都喜欢听他讲自己的经历,为了不给学校添麻烦,他总是把中饭随身带在茶罐里。

一个炎热的中午,他再次来到我的办公室,特别兴奋地告诉我,近段时间他都在外地学校讲学,让学生远离网吧,昨天才回家。现在他的日程排得很紧,很多学校已与他预约。天气很热,但看得出老人精神状况不错,他笑呵呵地说,为了省钱,他专门找那些一二十元钱一晚的旅馆住,吃最便宜的快餐。说着说着,突然他脸红起来,露出了孩子般腼腆的笑容,“有一回讲完课,学校一定要请我吃饭,我怎么推都推不掉,只好跟他们去吃了,实在是不好意思。我讲课本来就是奉献,说好一切费用自理,怎么可以给学校增添负担呢?饭后我塞了10元钱给他们。”

最后一次见到张萍宇老人是在深秋的十字路口,他站在广袤的天空下,一绺白发在秋风中抖动着,人显得更为瘦弱。我在对面远远看见他,忍不住想,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如此不知疲倦地四处讲学?是什么使他日夜奔波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我很想详细听老人说一说答案,但那天我们只是相互打了个招呼,他说他正要赶去二职校讲课。

一个寒冷的冬日,有人告诉我老人离世的消息,说他在南京工业大学讲课时,不幸发病倒下,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听到噩耗的当时,我的泪水忍不住盈满了眼眶,我已经很久没有流泪了,不知道为什么一个甚至不能算亲人的老人离世会给我带来如此的伤感,当着众人的面,我任由泪水久久流淌……

老人去世后,遗体被捐赠给了浙大医学院,实现了他将一切奉献给社会的心愿。

世上的好人很多,但像张萍宇这样无私又忘我的不多。这是一颗真正高洁的灵魂……老人生前也许孤独,但他那博大的爱心和坚定的信仰使他从来不寂寞。有些人,普通又平凡,却永远值得我们仰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