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长”风破浪“浙”扬帆
第8/9版:长三角 2024-05-28

“长”风破浪“浙”扬帆

位于温州的中国眼谷

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对标德国工业4.0的黑灯工厂产线

嘉善祥符实验室 沈雪华 吴志浩 摄

建设中的杭温高铁 图 IC

台州椒江“蓝色循环”夜景 椒江区委宣传部 供图

本报记者 唐闻宜 黄于悦 毛丽君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2024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于6月初在浙江温州召开。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据前不久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预热采访新闻通气会发布的消息,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国比重24.4%,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万亿之城”达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过1/3。今年一季度,三省一市GDP达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5%,主要指标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实现了良好开局。

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日前,记者随采访团走进浙江,近距离感受“浙里”发挥自身优势融入长三角、助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实践。

【杭州】

数“智”赋能“链”动企业转型

走进位于浙江杭州高新区(滨江)的“中国数谷”,一块块数字屏幕上,直观传达数据价值,快速掌握数据动态。在“数智浙江”蓝图中,杭州通过扩大区域合作“朋友圈”,擦亮数字经济“金名片”,探索创新共融、产业共链。

数据流动有了“路由器”

“中国数谷”,顾名思义,集聚了一批从事数据技术服务、数据产品开发、数据流通服务、数据安全服务的企业。孚临科技是入驻“中国数谷”的数商企业之一,作为高新区(滨江)的一家人才企业,以数据要素、人工智能服务于银行数字化转型。

数字信息时代,数据产品如何合规交易?使用数据如何安心高效?在孚临科技CEO唐科伟看来,解决数据安全合法合规的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的需求,也是用户的需求。去年底交付的数联网全国首批接入一体机“数联猫”,就为他解决了这个难题。

“数联网”是数据、模型、算力的“物流高速公路”,这张数据要素流通的专网,为数据场内集中交易和场外分散交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赖的流通环境。有了网络,使用时需要一个“路由器”。“数联猫”作为“数联网”关键“枢纽”之一,帮助数据供应方、数据需求方实现接入数联网“最后一公里”。

“‘数联猫’的投用,让我们感受到了安全合规的高度保障。”据唐科伟介绍,作为“中国数谷”数据要素改革参与试点单位,公司接入“数联网”后,在两家农村商业银行进行试点,创新性地将公共数据和移动数据进行融合。

目前,“中国数谷”已初步形成了数据交易场所、“数联网”、数据发票、区块链“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框架和数据要素治理体系,在金融、生物医药、多媒体等行业的6个场景中应用。孚临科技在涉农普惠金融服务场景中完成了首单验证,正是采用了“三数一链”的框架体系进行数据要素合作,工作效率也有了大幅提升。

企业转型开出“新处方”

在位于杭州萧山区的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以下简称“能力中心”),一条全流程制造业生产线,通过对比服务商、研究MES系统、分析新趋势,为来访企业开出了“转型处方”。在这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查看相关的场景案例,并在能力中心找到专家咨询,为传统企业的数字化改造输出“新能力”。

上海机床厂是中国大型精密磨床制造企业,在能力中心赋能之下,生产效率提升97%,产品准时交付率提高98%,冗余物料利用率从不到10%提高到40%,破解了制造周期长、市场多变等难题;针对江苏海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个性化需求,能力中心为该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套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促使海飞生物生产过程自动化率达98%,人员管理成本更是节约了43%。

“江苏、安徽的一些制造企业,选择数字化服务商的范围,之前考虑本地化居多,如今通过搭建平台,能够更好地整合数字化服务资源,精准地服务长三角制造企业的需求。”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主任傅正表示,能力中心目前已接待了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数百个制造企业,引入长三角区域数字化产品及案例80余个,促成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施项目近百个;引入吉利汽车数字科技、蓝卓工业互联网等60家省内外知名智能制造服务商,聚合制造业优秀数字化产品300余个,服务制造企业2000余家。

据了解,能力中心以“产业数字化路由器、数字产业化新引擎”为总体定位,通过能力汇聚、供需链接和资源共享,建设能力中心展示体验、能力服务、供需对接、创新孵化、人才引育、科研转化六大平台。

作为浙江老牌工业强区的萧山,拥有近两万家工业企业,95%以上都是中小企业。近年来,萧山汇集制造业服务商的资源,打造完整产业生态体系,以数字赋能工业经济,创新引领企业转型突围,打造成为立足杭州、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的制造业数字化使能和赋能策源地。

【嘉兴】

校地合作 结出“科创果实”

孕妇戴上智能贴片,24小时不间断倾听胎儿心率;“一键助针植入”的半植入式器件,实时监测人体血糖;像创口贴般贴合人体皮肤的“柔性心电贴”,精准监测心脏数据……在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众多前沿科技产品让人眼前一亮。这背后,是嘉兴在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破题”。

科研市场并驱齐行

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里,一张能够监测使用者心率、呼吸率等生命体征数据的智能床引人关注。据工作人员介绍,当时,企业麒盛科技正在开发一款具有感知能力的智能床,但苦于企业研发实力有限,一直进展不顺。

“只有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创新才有价值。”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杨向东介绍,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长三角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与麒盛科技深度合作,围绕具体应用场景,加大应用研发,将智能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多项科研成果落地,最终打造出这款智能床,智能床内置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用户睡眠状态,通过收集数据,对用户睡眠质量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改善建议。“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结合,搭上科技创新快车,转化成具有商业前景的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为企业发展开辟出长周期创新的新赛道。”

如何让科技资源服务更多的企业,让科研成果顺利转化?最关键的是让科研与产业需求距离更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杨向东看来,有组织的科研、有管理的创新、有融通的桥梁才能构建一套完整的机制体系。经过多年实践,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探索出一套颇具特色的“政产学研金介用”北斗七星模式,分别对应在产学研全链条合作中的政府、产业、大学、科研、金融、科技中介、市场应用等七大创新要素。“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鼓励把科研项目放到市场上历练,通过我们这个载体平台,综合协调多种要素和资源,助力了创新成果成功转化。”

高校企业双向奔赴

20年前,浙江大学药学院里,安徽籍年轻学子范骁辉正在埋头攻读博士,20年后他已成为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主任。该中心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中的祥符荡。“一边是风静水天波,一边是实验里层出不穷的炫酷科技,带来看似矛盾,实则相得益彰的研究体验。”

“像我们从事的研究,产业链配套在嘉善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几乎都能找到,这样集聚的产业优势,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科研人员在这里有广阔的空间来投入研发。”范骁辉认为,对高校来说,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桥梁和纽带,才能真正把科技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中心与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创新递送技术联合研究院就是个很好的创新合作典范。双方通过设立联合攻关项目,共同组建研发团队,通过科研技术,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

如今,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已在祥符荡落地了未来食品、未来健康、未来城市、未来环境等6大未来实验室。眼下,各实验室已拿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研发国内首款细胞培养鱼肉技术,建立食品柔性智能绿色提取中试生产线,实现无人化生产线运行等。

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已经建设浙大未来创新园(张江)产业飞地,成立示范区首个创新成果转化验证中心,面向全国完成60余个项目征集,等离子体治疗肿瘤设备等自研技术进入孵化阶段;运用人工智能设计纽扣,推动西塘镇传统纽扣行业提能升级;与日善电脑等7家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落地产业项目4个……

目前,祥符荡科创绿谷已经吸引了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一批长三角高端科研院所相继入驻。校地合作实现双向奔赴,一个个自带创新基因的校地合作平台,正在让“科创之花”结出产业“发展之果”。

【温州】

千年商港 联通创新发展

温州地处长三角城市群最南端,是长三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联动的重要交汇点。如今,随着杭温高铁通车在即,这座“千年商港”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而且链接全球,走向世界舞台。

民营经济 藤茂根壮

民营经济是温州一张耀眼的名片。走进位于温州乐清市的正泰集团未来工厂,偌大的车间内几乎看不见工人的身影,14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一刻不停进行着产品的检测、装配和包装。终端制造部总经理江玉坤介绍,这是目前全球低压电器行业最先进的生产车间,日产能可达300多万极。

创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温州的正泰集团,从一家起步时只有8人的小开关厂,逐步发展为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0万人就业的“大链主”,一跃成为我国工业电器龙头企业、新能源领军企业。其所在的温州乐清市也拥有了国内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电气产业集群。

2003年,正泰积极响应“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的战略需求,在上海西南门户松江投资35亿元,向高压电力设备制造产业进军。伴随着G60科创走廊的深入推进,正泰在长三角的布局全面铺开,形成了温州智能电器制造基地,杭州新能源、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嘉兴电力电子与光伏电池组件智能工厂,上海高压输配电设备及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的格局。

借着长三角发展的东风,如今正泰业务已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智能电气与光伏新能源产业不断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温州是‘地瓜经济’的根,未来我们要让地瓜的藤蔓越长越茂盛,从长三角蔓延至五湖四海。”正泰集团党委书记吴炳池介绍。

产业协同 深度融合

温州医科大学是国内最早将视光学和眼科学有机整合起来的大学,1998年在温州创立国内首家眼视光医院后,先后在浙江省内成立了9家分院,覆盖浙北、浙中、浙南全域,被业内赞誉为眼视光学的“温州模式”。

如今这股新风又吹向了长三角。凭借着在眼健康领域的突出优势,2020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与温州市龙湾区政府联合共建了全国唯一的眼视光产业创新综合体——中国眼谷。“中国眼谷是长三角科技、产业、人才一体化融合及协同发展的缩影。”中国眼谷秘书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徐良德介绍。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眼谷与长三角地区大院名校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校、企业、人才之间的合作桥梁,推动眼健康领域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产业合作方面,其孵化的朗目医疗、清大视光等企业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跨长三角区域布局,为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持续助力。

眼下,由温州医科大学和闵行区人民政府合作的上海新虹桥国际眼视光眼科医学中心正在闵行华漕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未来,这里将成为大虹桥生物医药产业和全生命眼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地标和展示窗口,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形成产、学、研、用互动融合新机制。目前,医院已经完成第一阶段装修,预计将在明年年底正式投用。

【台州】

山海水城 加快“融长接沪”

台州制造实力雄厚、台州府城颜值出圈、台州美食备受青睐……近年来,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山海水城站定“融长接沪”的发展目标,和长三角城市开启了全方位的合作交流。时空交融中,台州在长三角的显示度和美誉度正逐级攀升。

因地制宜 产教融合新实践

“全国看浙江,浙江看台州”,这是在小微金融领域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民营经济发达,小微企业众多,如何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2015年12月,台州获批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多年来,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台州模式”。

为了扩大台州普惠小微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影响力,2021年,台州携手上海财经大学,构建国内普惠小微金融人才高地,推出全国首个金融学“小微金融”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已突破百人。

同时,借助上海财经大学经济金融研究经验,结合台州小微金融发展实际起草的《台州市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促进条例》,对固化和复制推广台州经验,深化台州创新重点和方向发挥积极作用。

这样的产校融合案例在台州还有很多。依托汽车行业的雄厚产业实力,成立长三角汽车产教融合联盟,探索汽车产业链与教育链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基地共建、标准共订,助力长三角区域汽车产业强链目标,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背靠中国模具之乡成立长三角模具产教联盟,着力突破长三角模具企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新格局,为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供了经验和样本。

蓝色循环 环保数治新模式

傍晚,几抹身影出现在大陈岛海滩上,他们开始捡拾埋在沙里的塑料瓶以及被海浪冲上沙滩的泡沫塑料、渔线渔网等。来自沿海村镇的低保户李荷娇就是其中一位。“我每天都会在海岸线上捡拾塑料垃圾,送到‘小蓝之家’,一个月能挣2500多元。”李荷娇口中的“小蓝之家”,正是“蓝色循环”的一环。

2020年,台州在浙江省率先打造海洋污染物数字化防治新模式,通过数字技术破解海洋污染物监管难、高值利用难、长效治理难等痛点,重点针对海洋船舶污染物、海洋塑料垃圾等污染物,开展“蓝色循环”海洋污染物数字化治理。

7036艘渔商船、联合237家塑料应用企业、700多名沿海老人妇女加入海洋废弃物收集……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蓝色循环”实现了海洋塑料“从海到货架”的可视化追溯,产品进入国际高值利用市场,设立的“蓝色共富基金”,让收集群体每月增收约20%,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源头控制、低碳回收和高值利用。

如今,“蓝色循坏”已逐步拓展至浙江省12个沿海县(市、区),形成“政府引领、企业主体、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推进机制,成效显著。项目入列2023年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清单,2023年4月,代表中国申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向全球展示中国海洋污染治理领域的创新成果。

时空联通 出行办事新日常

2022年1月8日,国内首条民营控股的高速铁路——杭台高铁正式开通运行,让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台州跻身长三角中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开启了台州的高铁时代。

日前,杭温高铁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通车后,仙居将正式“接轨”;正在加速推进的温玉高铁,将杭台高铁向南延伸至玉环,并预留跨乐清湾引入温州条件……越织越密的高铁路网,带着台州越来越多的地方更快向长三角中心城市靠近。

出行更便捷,办事更高效。如今,台州已与长三角24个地区建立“跨省通办”合作关系,实现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全覆盖,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问题,助力跨省企业发展和流动人员就业。截至目前,台州已实现不动产转移、公积金提取、异地电子缴税、户口迁移等“跨省通办”事项162项,惠及在台流动务工人员128万余人。

科技、产业、教育、医疗、文旅……时空联通,人来人往,你中有我,彼此不分。而台州人的新日常,正成为长三角人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写照。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