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瑜
“如果这一次你帮助了我父母,下一次,就由我来守护你父母。”
近日,无意间在网上刷到一个新名词——“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不少年轻人在网上约定:父母出门在外窘迫无助时,彼此伸出援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为了提高效率,都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医院手机挂号付费、饭店扫码点餐、车站网购车票……这些年轻人已驾轻就熟的事,却让一些老年人手足无措。因为数字鸿沟和生活习惯,很多老年人看病、购物、窗口办事等日常活动,还是喜欢实地消费、现场办理。
在异乡打拼的中青年人,始终在心中时时刻刻牵挂着父母。如果父母年纪较大、认知力差,子女尤其有迫切的愿望:自己不在身边时,在需要使用智能设备或其他需要帮助的场合,希望有近旁的年轻人帮自己父母一把。
“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是社交网络上没有任何硬性约束的网友互助行为,但却受到许多年轻人欢迎,他们转发留言,表示“自愿签署”。有网友用两句话总结这种网络行为:“你能帮得了一个他,但你帮得了千万个他吗?”“我帮不了千万个他,但下个路口有千万个我。”
一些协议“签署人”还在网上分享了他们的“履约行动”:帮助蹒跚而行的奶奶提拎重物,为医疗自助缴费机前的老人耐心解答,教高铁上的爷爷调整座椅靠背,帮助问路的老人开导航介绍路线……来自陌生人的温暖,是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是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
“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只是互联网上年轻人彼此表达的愿望,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年轻人对如何保护好父母的焦虑和担心。
希望职能部门和相关机构、企业在设计数字化应用场景和公共服务时,多考虑一点“适老性”,希望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心中默认签下这份“爱心协议”。让年轻人无牵无挂,让老年人“放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