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生
无论是朋友、知己抑或文学与艺术,相识即是缘分。人这一辈子,似乎有多少梦,就有多少奇遇。
癸卯孟冬时节,我有幸加入“全国知名作家看安徽”采风队伍。行前我猜想:“看安徽,应该有黄梅戏”。果真,行程的第二站便是安庆,且当晚就观摩黄梅戏表演。“再芬黄梅公馆”的女主人、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当今黄梅戏艺术的掌门人韩再芬老师,十分动情地述说起剧团这些年的沟沟坎坎跌跌撞撞,令采风团一行听后为之动容。韩老师介绍完剧团概况,将我们引进黄梅戏剧场。待大家坐定,大幕徐徐拉开,鼓乐声骤然响起,《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等一支支熟悉的精彩折子,一下把我拉回到儿时的记忆。
我自幼喜爱音乐与戏曲,虽说山里人没受过正规教育,但有几分天赋、模仿力强的我,从小就能将歌唱家或戏曲表演艺术家的一段段唱腔学得惟妙惟肖,兴起时或拿起胡琴口琴,自拉自唱。但要说在众多歌曲戏曲里,模仿得最得意的,那还属黄梅戏《天仙配》男主角王少舫演的董永。我爱上黄梅戏,是从儿时大伯家的留声机里开始的。大伯一边做着手上的木工活,一边开着留声机,《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尤其严凤英那追魂般的唱腔一出来,就让人如痴如醉。后来走出大山,有了影视,马兰、吴琼、韩再芬一个个翩翩如蝶飞入我的眼帘。尤其近些年打开手机天天都能欣赏到韩再芬老师的艺术风采……
我老家婺源曾为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我们这一代人在精神发育过程中,曾经一度被《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三大样板戏占据主要生活板块。不过沾着徽文化的乡风地气,我们还多了营养成分,比如徽剧和傩戏,至今仍是地方保留戏种。今天能走进“再芬黄梅公馆”,零距离欣赏黄梅戏,应验了那句“梦到的地方,皆为寄望所至”。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中国作协副主席、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徐贵祥老师也是安徽人。那天听完介绍,他深切感受到韩再芬团队关于黄梅戏艺术的继承、发展、传播,特别感动于这个团队为保留剧团,多年来的苦苦支撑,他动情地说:“假如少了黄梅戏,安徽人的文化自信会逊色一分。我是在汲取黄梅戏的营养中成长的,我愿意为黄梅戏的发展当一个看门人”。徐老师与韩老师聊至兴起,击掌约定:“我们一起捍卫黄梅戏,共同守卫黄梅戏40年。40年后的今天,我或我的灵魂看戏,你或你的灵魂登台。”
观赏完黄梅戏表演,徐贵祥老师叫住我,说:“安庆文联和再芬黄梅公馆的同志希望我们留下一点墨宝,接下来我说你写”。“我说你写”对于书者是一种功力考核。说话间,安庆市文联桂治华同志就将毛笔递了过来。我接过毛笔抬眼望去,都是“鲁奖”“茅奖”的大咖,我怕自己笔干墨涩,予人笑话,但已箭在弦上……
徐贵祥、韩再芬、陈先发三位谈资深广,妙语连珠,一群笔杆子快速将徐老师谈话中的闪光语凝练成小词条递给我:“梅绽芬芳”“一朵黄梅,万紫千红”……我一幅接一幅地写着,小品、斗方、条幅、中堂等,最后应主人邀请,题写了“再芬黄梅公馆”6个大字横匾。
不知不觉已是子夜。就在韩再芬老师与我热情话别时,我却似梦非梦地回味着之前的一幕幕场景,想着为什么会与黄梅戏结缘。这一切或许只因儿时听了《天仙配》而埋下的慧根、种下的种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