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生
三伏天,读王羲之“热甚帖大全”消夏。喜书法者能细品帖中行云流水、平和自然之风格,遒美健秀、委婉含蓄的笔势,不觉燥热矣。外行人读后则会感谓:三伏天忧天怨地抱怨酷热难挡者,古已有之。
后人将王羲之在苦度夏日时所书四帧帖合并成“热甚帖大全”。其中,《热日帖》:“热日更甚。得书,知足下不堪之,同此无赖。早且乘凉,行欲往,迟散也。王羲之。”《大热帖》:“便大热,足下晚可耳。甚患此热。力不一一。王羲之白。”《今日热甚帖》:“今日热甚,足下各匆匆,吾至乏惙力不具。”《毒热帖》:“晚复毒热,想足下所苦,并以佳,犹耿耿。吾至顿劣,冀凉言散,力知问。王羲之顿首。”每帖仅二十余字,但从笔端流露的抱怨、无奈,却是扑面而来。
年代久远,文字有点佶屈聱牙,其实满纸写的都是“天太热,大家各忙各的,你就别来了,我也浑身没劲,就不接待啦”的大白话。据说,魏晋雅士夏季爱“嗑药”,故多有燥热和皮肤病。以至于王羲之因足下疾患而走路蹒跚、约会迟到、乘凉推辞,更别说赶赴文人雅集了。想象一下,他夏日在家如何挥汗写帖?光膀子甚至赤膊上阵是大概率的事。古人重礼,外人来访就得穿戴整齐迎送,结果大家都难受,所以自己不出门,也不欢迎别人上门,与如今宅家度夏相同。非要串门,必遣书童先行通报,免得尴尬。近两千年过去了,夏天的烦恼却相差不多。
说到王羲之,就必须说说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的事。那天一帮文人雅士在兰亭雅集,曲水流觞,每人作诗一首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因此有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据说,王羲之以后多次誊写,但都难以超越原稿。三月初三应是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日,若是七月初三,王羲之一定会早早推却这份差事的。
王羲之“怕热”由来已久。某年夏日,掌管军事的太尉郗鉴遣探者为自家千金寻觅郎君。不少年轻人刻意打扮后在庭院里来回走动希望被选中,唯他敞怀露肚躺于东屋床榻,啃烧饼写字作画。探者回去禀报:不少后生“急吼吼”,唯东床上有一人坦腹而卧,若无其事。郗鉴得知后赞叹:“这正是要寻找的佳婿啊!”成语“东床快婿”就由此而来。这事若在草木凋敝、寒凉渐起的秋冬季,自然会是另一个说法了。
古人的书“帖”如同现在写个便条备忘录、同事间的手机短信,微信群里的只言片语,尽管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随心所至时游龙走凤的笔墨更见功力,故如今奉为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