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作用会就明显下降。目前最常见的就是抗生素耐药性,当药物浓度不足时或频次不够时就不能有效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幸存下来的病原体很可能获得抵抗药物的能力。
天然耐药与获得性耐药
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天然耐药,是由于病原体结构与化学组成的不同,本身对有的抗生素不敏感,这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如常见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获得性耐药性,则是细菌在和抗菌药物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见招拆招,躲避灭杀,这种性质可遗传给后代,成为固有耐药性,常见如金葡菌产生β-内酰胺酶后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发生抗生素耐药性的因素
一、滥用抗生素。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或者能够自愈的轻度感染,都用抗生素介入,非常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发生;二、病毒感染的时候使用抗生素,并且没有足疗程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发生;三、动物的抗生素滥用,自2006年以来欧盟已经禁止使用抗生素来促进动物的生长或预防感染,但是很多的国家仍还没有执行;四、新药物的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时间无法更新迭代,增加了现有药物耐药性的概率。
拒用抗生素就不会耐药了吗
首先,要正视抗生素的使用,它仍然是目前临床对抗细菌性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只要科学用药、适量用药,不仅可以快速治愈,一般也不会产生任何后遗症。
其次,耐药性是可以通过耐药基因传递实现的。以细菌为例,这一最常见的病原体体内有一种环状的遗传物质载体,叫作质粒,上面通常搭载有耐药基因。载有耐药基因的质粒通过细胞吞噬等过程可以传递给另一种细菌,从而使该细菌携带此种耐药性。有时,运气好的细菌也能够从环境中“捡”到其他细菌死亡后散落的质粒“武装”自己。载有这些耐药基因的质粒如果被本身没有耐药性的病原体“捡”到,便可能使该病原体具有耐药性,从而让治疗难度加大。
另外,如今全球化进程发展迅速,使得病原体的传播较之以前更加容易。进口时未经检疫的肉类,可能携带耐药菌。如果这种耐药菌恰好也能感染人,其后果就可能十分严重。例如存在已久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其产生就被认为与西班牙养猪业有关,并随着全球化贸易到达世界每一个角落,其潜在威胁甚至可能比人源抗生素耐药性更大。
关于耐药性问题,的确需要大家引起重视,但也无需矫枉过正。某些“超级细菌”的出现固然让人惶惶不安,但随着医药的深入研究和发展的日新月异,也让人们在与各种致病菌长期的拉锯战中,看到新的曙光。 (孙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