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春花(篆刻) 观瀑亭前(中国画) 上海的双层公共汽车 动静刚柔相济,方见气象万千 千辛万苦得一证 王元化先生给我写了一幅字 值得《回眸》
第14版:夜光杯 2025-05-08

值得《回眸》

徐鸣

抗日战争胜利80年了,相关书籍不胜枚举。老军人刘竹溪《回眸》一书故事精彩,文学爱好者读了,能看到战斗情节的细致描写,犹如看一册电影分镜头剧本;文史爱好者读了,能了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少著名战役的详细过程,好比上了一堂历史课;军史爱好者读了,能学到如何排兵布阵和作战经过要图描绘技能,就像参加沙盘推演。

这本书图文资料保存完整;口述者刘竹溪(1920.5.3—2010.3.25)是一位抗战老兵,记忆清晰准确;每一章后面均有多条注释,使得相关历史事件都可以在国内乃至日本的史料中找到出处,这不常见。怪不得该书出版单位——中央文献出版社的编辑夸赞该书史料翔实、撰写认真、生动可读,具有相当史料价值。而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渤海分会更是夸赞该书为抗战初期山东清河地区坚持平原游击战等诸多历史事件,提供了作为证人的第一手史料,并且弥补了清河(渤海)抗日斗争史料的空白。

《回眸》从刘竹溪的太祖写起。由于家道中落,刘竹溪的父亲19岁在北洋军当兵,后来回乡务农。刘竹溪16岁时,家里无力支撑他继续念书,他在胶济铁路护路队当了警员。在滨县县立初级中学求学时,刘竹溪便要求进步,于1937年4月加入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了抗日救亡,刘竹溪毅然响应几个老大哥号召,起义加入八路军,不久后,在辛店车站同日军打了一仗,史称“鲁东抗战第一枪”。从此,刘竹溪身为“人民子弟兵”,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再也没有脱下军装。

山东好汉英雄辈出。刘竹溪铁骨铮铮、勇猛顽强,打起仗来奋不顾身。在杜家庄被合围时,面对近千名日伪军的突袭,刘竹溪带领部队奋力突围。即使自己左臂负伤、创口如鸡蛋大小、满袖是血,仍亲手击毙两个鬼子,其中一个是日军小队长。更令人惊叹的是在1948年解放济南战斗中,刘竹溪右下颌骨被手榴弹弹片打掉7厘米连带7颗牙齿,最大1块骨头和牙齿堵在喉咙里,声音都发不出来,仍然躺在担架上通过写字指挥战斗,而后重度昏迷。时任三野十纵卫生部副部长左英,口对口人工呼吸,将刘竹溪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做手术麻醉时,硬汉刘竹溪都在喊“冲啊,杀啊”。由于战争年代,手术不彻底,造成刘竹溪上下颌错位,丧失咀嚼功能,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吃干饭,仅能喝一些汤汤水水的稀饭。就这样,刘竹溪照样领兵打仗,从徐州淮海战役到百万雄师过大江,再到解放上海,一直打到福建。

当解放平潭岛的最后一缕硝烟散去后,三野十兵团领导考虑到刘竹溪负伤后留下残疾,给作战、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安排刘竹溪去上海医治。由留美刚回国的张涤生医生做矫形手术。《回眸》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该手术过程:先将上下颌骨用钢丝固定,右下颌骨角穿1根钢丝,然后在头上做1个石膏绷带,并在绷带上竖1根钢条,用1根很粗的橡皮筋把从下颌骨穿出来的钢丝挂在钢条上,再用1个螺丝牵引钢丝,每天上紧一点,逐渐将右下颌骨角从残存的右下颌骨里拉开来。以上过程可不是在冷冰冰的钢铁上操作,均是在血肉之躯上进行的,其痛苦程度无法想象,常人难以忍受。但硬汉刘竹溪以超出常人的意志硬是挺了将近1个月,再经过修复和整容,基本恢复正常咀嚼功能。后来,左英、张涤生和刘竹溪三家因为医患成为终身好朋友。

不仅打仗大胆,治伤硬气,对待生离死别,刘竹溪同样表现出硬汉形象。当刘竹溪重病垂危时,那年同他一起参加解放上海战役的弟弟、曾任《文汇报》副总编辑的刘庆泗赶到南京探望哥哥。嘘寒问暖总有一别,弟弟心里明白这次真的要兄弟永别了,忍不住小声哭泣。只见虚弱的刘竹溪竟然在病床上挺起身来坐直了,掷地有声地叮嘱弟弟:“笑着走啊,笑着走出去。”说实话,当我读到这一情节,虽然已情不自禁眼眶湿润,却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回眸》是一本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值得一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