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宣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南京路(今南京东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一带,行驶着双层公共汽车,是繁华地带的独特景观。其时,我家居住在麦特赫斯脱路(今泰兴路)南端的一条弄堂里,出弄堂往南行走不远,就到静安寺路边的双层公共汽车往东行驶的停车站。其时,汽车靠左边行驶。
汽车到站时,因无现代的气泵自动开关装置,车门由售票员持把手向后拉动,使车门在中间折叠打开,并形成分隔的两边通道,上层和底层的乘客分边上下,互不干扰。双层公共汽车分头等和三等。上层为头等,票价较高,乘客多为穿长衫着西服的白领。底层为三等,票价较低,乘客多为穿着随便的市民。那时与家人去市中心时,常随同乘双层公共汽车。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即坐在上层窗口,当车辆行驶经过交叉路口,如浙江路与南京路交叉路口时,与坐在高架岗亭中操纵红绿灯的、当时被市民称为“红头阿三”的印度籍锡克租界巡捕正好照面,离得近,看得很真切。
那时的双层公共汽车为英商经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商撤离上海后,双层公共汽车也随即停驶。传说后来双层公共汽车的发动机也被日寇拆走,改作军用。
直到数十年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双层公共汽车重新在上海街头出现,并进入新时期上海公共交通的行列。这时期的双层车全身布满广告,与往日双层车车身无任何装饰的旧貌不同了。